陽春三月,走進歌樂山鎮歌樂村“頤麓歡歌”生態園,漫山的紅桃花、李花、油菜花盛開,花香沁人心脾,賞花的游人絡繹不絕……看著這樣的畫面,歌樂村黨委書記陳剛一臉高興。
“過去以工業為主的歌樂村,現在成為‘頤麓歡歌’旅游景區后,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村民收入也成倍增加。”陳剛說,近年來,該村通過土地流轉,以農旅結合為切入點,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村都被作為一個生態旅游景區來打造,并取名為“頤麓歡歌”。可以說,“頤麓歡歌”不僅給山下的主城市民帶來歡樂,也讓全村村民感受到了歡樂。
轉型農旅融合
“因農旅融合,歌樂村從過去的農業村,到發展工業,如今又重新走上農業發展之路。”陳剛介紹說,改革開放之初,歌樂村就起步發展工業,上百家中小型企業每年的產值達10多億元,那時村民也靠出租土地或進廠打工輕松致富。
2004年,市里為保護主城“肺葉”要關停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村里的企業首當其沖。從2012年開始,在鎮里支持下,村里開始按照生態保護的要求,實施產業轉型。
如何轉呢?村兩委班子和部分村民代表到成都等地考察后,決定圍繞生態搞農旅融合。隨后,請來西南大學的專家,根據村里的資源和距山下城區僅有不到10公里的區位優勢,科學地作了農旅融合發展的規劃。同時,村里成立了綠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村里土地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在過去荒蕪的小山坡上,栽種了優質桃、李、枇杷、柑橘等四季可采的水果,并在周邊配套修建道路、休閑亭等旅游設施,目前整個景區主要分四大板塊--果園采摘、休閑垂釣、養生養老以及“老爺車”等文化體驗板塊。
土地流轉出新機制
從2015年開始,歌樂村的“頤麓歡歌”景區開始接待游客,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賞花節及采果節等節慶活動。“平時每天的游客大約有2-3千人,周末可達到7-8千人。”陳剛說,這在為游客提供了歡樂的同時,也為村民帶來了土地上的增收和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
據介紹,“頤麓歡歌”景區面積有2000余畝,其經營機制是采取的流轉加股份制--由村集體以每年每畝1800元的流轉金,從村民手中把土地經營權集中起來,然后由村里集中投資建設并經營;村民在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獲得流轉金后,所流轉出來的土地,還以每0.5畝為1股的股份入股,獲得利潤分紅。這一機制,不但有效集中了土地經營權,讓村民也參與到農旅融合中來,還大幅度增加了農民在土地上的收入。
賞花中的新路子
因為賞花,歌樂村變得日漸熱鬧起來,人流如織。不少村民“瞄”準商機,辦起了農家樂、民宿酒店、休閑咖啡吧等。
80后小伙粟建川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2015年,粟建川回村創業,搭起大棚,與幾個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家多肉植物園,當起了專門栽培多肉植物的“農民”。植株小巧、外形肥厚多汁、給人一種“萌萌噠”印象的多肉植物,吸引了眾多游客的喜愛。此外,他還拓展多肉植物業務,開辟了咖啡吧、書吧、陶藝坊、民宿酒店等。“現在來游玩的客人越來越多,生意還不錯,一年的收入有30、40萬元。” 粟建川高興地說。
歌樂村村民茍裕金也很高興。去年4月,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的茍裕金和妻子李桂瓊回到村里,在自家院壩上,辦起了農家樂,多的*能收入4000多元。茍裕金樂呵呵地說,現在他年收入不低于五萬元,下一步還打算擴大規模,承接辦席、賣夜啤酒,這比原來在外打工強多了。
陳剛介紹說,隨著旅游火爆,村民收入成倍增加。目前歌樂村已發展起40多家農家樂、養老機構,去年全村旅游收入超過2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8萬余元,成為沙坪壩區集體經濟實力*強的村之一,村集體資產由2011年的40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8000多萬元。他透露,今年,村委會將繼續依托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提升景區品質,把“頤麓歡歌”向3A級景區建設努力,讓游客能停下來靜靜品味鄉村特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