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水肥不僅不減產,反而增產、增效,這是對綠色發展*的佐證。未來,大幅度的節肥、力爭實現小麥的節水雨養,不僅能夠減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更能為種糧農戶節本增收。”河北農科院副院長王海波介紹道。
3月25日,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小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討與培訓會在河北邢臺召開,圍繞小麥綠色發展技術集成與應用進行了探討。據介紹,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小麥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通過強化節水品種篩選、節水栽培技術優化、化肥農藥減施、病蟲草害綜合防治、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小麥品質結構提升等方面的技術集成創新,形成以“節水省肥”為特色的小麥綠色發展技術模式,為促進華北麥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該項目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孫果忠告訴我們,小麥產業綠色發展目前有三大任務,首先是尋找品種特性和生態區域的*結合,其次是將品種、水肥、農機等關鍵技術集成,再有就是讓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能夠滿足、適應不同生產組織的個性化需求。
我們注意到,在穩定產量的大前提下,選擇節水品種是“綠色”的首要前提,小麥品種本身至關重要。河北大地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武金燚說,行業里有句話,叫做“品種審定一大堆,適合推廣沒幾個。”節水省肥的品種,*能夠適應性強、成熟穩定,適合規模化種植。
在邢臺市南和縣閆里鄉閆里村,這里是小麥綠色發展技術集成示范基地,開展黃淮北片麥區的廣適性品種大區和生產試驗。這里種植的“師欒02-1”,是優質專用的強筋小麥品種,可以替代進口加工產品,還曾擺上國宴的餐桌。而在此基礎上,9項綠色技術的“加持”讓示范基地實現了每畝增收節支300元。
邢臺農科院總農藝師景東林介紹說,“示范基地通過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在總成本相當的情況下減少了化肥的使用;而改用移動噴灌代替漫灌后,每畝實現節水40方,節約電費20元;通過科學管理,深松、鎮壓、巧管、綜防等做法,每畝可增產80~100斤,增收90元。加上統一采購、統一耕種、全程機械、一步進場這些環節的優化,綜合效益大幅度提高。”
河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曹剛介紹,近五年來,河北冬小麥播種面積下降,但總產量卻不斷提高,達到290億斤,單產提高的背后就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的集成應用。“水資源短缺的壓力越來越大,如何用好地下水、少用地下水是關鍵。通過利用晚熟資源,兩晚技術、一水千斤等綠色增效技術,是小麥產業持續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曹剛說。
據了解,目前的有效灌溉面積中,節水應用只覆蓋了50%左右,因此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仍然十分必要。“尤其是加強灌溉技術和前沿科技的結合,把移動噴灌、智能噴灌普及到生產中。”中國農科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研究院孟兆江說。
如今,一系列節水省肥技術的集成應用,為實現優質、節本、穩產、增效的“綠色”目標注入了活力。在石家莊藁城區梅花鎮、張家莊鎮針對優質麥標準化生產需求建立的優質強筋小麥萬畝示范方,在寧晉縣換馬店鎮針對地下水超采區小麥節水生產需求進行的整鄉建制節水生產示范,一項項成功范例都是*的佐證。“今年的目標,我們會繼續瞄準節水的優質品種和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不斷提高小麥綠色發展的水平。”孫果忠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