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也是中國農民千百年來對于“美麗鄉村”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有望在本世紀中葉成為現實。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了“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的奮斗目標,農村美不美成為衡量鄉村是否實現全面振興的重要標準。然而,隨著鄉村建設速度加快,一些地方的現實不容樂觀,一棟棟新房拔地而起,一座座村莊改頭換面,同時引發了各種亂象。
一是鄉村建設無規劃,想建哪就建哪,甚至毀壞耕地用以建房,新建的房屋橫七豎八,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二是房屋的建筑形式缺少規范,高矮大小不一,外觀五花八門,顏色各不相同,導致“只見新房不見村”。三是房屋建設沒有與本村的歷史、文化、習俗、傳統相結合,失去了原有的鄉土特色。四是盲目拆毀了原來很有民族特色、地方風格的老房子,導致原本十分美麗、富有個性的傳統村落逐漸消失。五是房屋建設與村莊公共設施的建設沒有形成有機的銜接、和諧的統一,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生態空間雜亂無章,無法滿足當代農民現代化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
要實現鄉村振興,實現農村的現代化,使鄉村成為美麗宜居的鄉村,使農民過上美好現代的生活,或許可以按照“五個一套”的要求,解決鄉村規劃無序的問題。
一套法規制度。鄉村房屋之所以“野蠻生長”,首先是因為法規制度的缺失或者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各地應該根據《城鄉規劃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本地鄉村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管控辦法、規劃導則,并且在實踐中堅決貫徹執行。
一套規劃設計。規劃是龍頭,是搞好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鄉村規劃不僅僅是村莊的整體規劃,還應該配套出臺建設用地規劃、住宅建設規劃、道路交通規劃、生態景觀規劃等,實現多規協調、相互融合。鄉村規劃與設計應符合當地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特點等,房屋建設要與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實現有機銜接,營造既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又具有地方風貌特色的物質空間建構和鄉村人居環境。
一套審批程序。避免不報就建、先建后報、報這建那、報小建大、不按規劃與設計導則建房等問題,建立健全房屋建設、道路建設、公共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的規劃審批、開工建設的審批程序,落實村委會、鄉(鎮)政府、住建局、國土局在審批程序中的職責,做到層層把關。
一套議事機構。鄉村規劃是涉及到全體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應加強公眾參與。因此,鄉村規劃的編制,以及按照規劃進行設計、建設、監管,應該以村委會為主體,建立一套議事機構,以便組織和引導村民參與規劃與設計的編制過程,按照村規民約處理本村建設方面的事宜。
一套保障體系。推進鄉村規劃與設計落地,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還必須建立健全保障機制。一是建立投入保障機制,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作為鄉村規范建設的專項經費,用于補貼獎勵。二是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細化鄉村違法建設的處罰措施,落實鄉鎮人民政府對鄉村違法建設查處職責。三是建立人才保障機制,縣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與人事部門一道,一方面招聘一批規劃專業、建筑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另一方面培訓一批本土鄉村規劃師,使人才的數量與質量滿足鄉村規劃設計的要求。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