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耕地資源日趨緊張的背景下,如何將鹽堿地變高產糧田,成為當下農業科學家研究的熱點方向之一。4月1日,從湖南大學獲悉,該校劉選明教授研究團隊破譯出一個能降低土地鹽堿化對水稻產量影響的新基因STRK1,并揭示了其分子作用機制,為進一步解析植物耐鹽的分子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并提供了耐鹽特征性分子標記。成果日前發表于國際植物學期刊《植物細胞》,并被該雜志作為亮點推薦,認為有望為水稻耐鹽品種選育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據悉,目前全球有9.5億公頃鹽堿地,其中我國約有1億公頃。同時,因氣候變暖等因素,還有約20%的灌溉農田面積被鹽堿化,影響作物產量。“對付”鹽堿地,成難題。想要在鹽堿地種水稻并高產,則更為困難。團隊成員林建中副教授介紹,水稻尤喜甜土性,這使其易受高鹽環境產生的高滲透影響,進而導致水稻減產或死亡。要讓水稻在此環境中“逆”生長,必須提高水稻耐鹽性。
團隊經近5年研究,成功篩選、鑒定出一個可提高水稻耐鹽性的基因STRK1。其轉基因株系在正常條件下與普通水稻無區別,但在高鹽滲透條件下,卻能明顯提高水稻耐鹽性和產量。團隊還進一步探究了該基因提高水稻耐鹽性的分子機制,發現其在受高鹽滲透后可發生自磷酸化,并通過磷酸化與其相互作用的過氧化氫酶C的210位的酪氨酸殘基,顯著提高過氧化氫酶活性,從而將過量有害的過氧化氫分解為水和氧氣,降低高鹽滲透造成的傷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