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貴州兩個山村的茶“緣”
貴州兩個山村的茶“緣”
農業網   時間:2018/4/10 9:59:00  來源:新華社  閱讀數:409

  “好個核桃壩,風景美如畫”。在駛入核桃壩村的大巴車上,謝傳言贊嘆。作為遵義石志村前往核桃壩村取“茶經”的村民代表之一,他*次到這個“中國西部生態茶業*村”。

  謝傳言今年74歲,家住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土坪鎮石志村。石志村與湄潭縣核桃壩村相隔90多公里。一個是人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的深度貧困村,另一個則是人均純收入達16400元的小康村。在當地政府的牽線下,兩個村結成了互幫互助的友好村。

  核桃壩村黨支部書記陳廷明說:“我們村以前也是貧困村,‘摸著石頭過河’種了30年茶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我們要用這些經驗幫助石志村發展。”

  石志村地處黔北深山。四道山梁將這個村莊分裂隔斷,海拔高度相差1100米,用村民的話講,“村子里走一趟,一年四季也就都經過了”。溝壑縱橫致使土地零散破碎,辛苦種的糧食僅夠糊口,青壯年外出打工。

  為改變村莊面貌,村里決定在具有地方特色的白茶、野木瓜和方竹筍上做文章。據石志村*書記張濟國介紹,現在村民將土地流轉給了正安茶業公司,平時做些除草管護工作,每天能賺60元。等三年后茶葉有了產出,村民還可以將采得的茶青賣給公司,預計每畝綜合收益可達萬元以上。

  利益可觀,村民們心里卻犯起了嘀咕。“我們村從來沒種過茶葉,也沒人會種茶葉。”62歲的趙仁強說。

  種茶經驗少,難題怎么解?石志村選出了32位村民代表到核桃壩村,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學習種茶、采茶、制茶工藝及經驗。

  “采茶可真是個精細活。”在核桃壩村潘安英家的茶田里,趙仁強生平*次體驗了采茶的滋味。“湄潭翠芽”由獨根的芽頭制成,趙仁強避開葉片,尋覓新發的芽尖。按照潘安英教的方法,他雙指夾住芽柄,輕輕捻動……

  幾天下來,趙仁強有了心得。“我們年紀大了,采茶比種苞谷輕松多了。”趙仁強說。

  白天下地干活,傍晚就能把茶青賣出。采訪當天,潘安英帶著她的三名“學員”一共采了10斤茶青,當天凈入400余元。

  “這個來錢快喲。”謝傳言說,“我去年種苞谷收了1200斤,買種子化肥花了200多元,雇人來收花了500多元,自己僅收入400多元。”

  據張濟國估算,村里剛種下的茶苗三年后才能有產出,可村民們并不擔心。

  “茶葉種植三分靠種,七分靠管。”謝傳言說,“在地里做些管護工作一個月也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我老伴去年在縣里的白茶基地干活賺了3000多元?;厝ノ揖桶烟锢锏乃帕耍糠N上茶葉。”

  “人家種得,我們為啥種不得。采綠茶*就能收入好幾百元,我們種白茶收入更多。”64歲的王華跟趙仁強同在潘安英家借住。他心中還有另一番愿景:“人家村子搞得好,年輕人在家做活。我的幾個兒子都在外打工,經濟起來了,孩子們也能留在身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h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