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家連孩子的學費都湊不夠,自從開始養蜂,從窮到富,只用了一年多時間。”河口鎮養殖戶李興明全家之前只靠幾畝土地過活,一年的收入不過幾千元錢,總想改變貧困的現狀卻一直找不到出路。2015年底,老李從瓊漿坊蜜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領來了5箱蜜蜂。幾年下來,老李家的蜜蜂從5箱變成了43箱,成了養蜂大戶,年收入超過6萬元。
有產才能富民,有業才能興家。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后,昆明市尋甸縣創新“黨支部+企業(合作社、大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模式,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戶有產業”菜單式產業扶貧思路,以“八個一”管產業、“八龍頭”帶產業,采取直接扶持、資金入股、合作經營、跨區域扶持四種幫扶模式在全縣推開。實現全縣15344戶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貧困戶參與產業扶貧,產業覆蓋率達*,貧困戶戶均增收700元以上。
一村一品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開發
六哨鄉火塘一組村民胡朝明老兩口獨自帶著孫子生活,剛拿到3.6萬元的土地租賃費,胡朝明高興地說:“我家流轉36.4畝土地到合作農場,有了這筆租金,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胡朝明所說的農場,是指六哨鄉的“尋甸萬擔坪種植專業合作社”。
“村里土地流轉之前,一年到頭掙不到幾個錢?,F在土地流轉出去,像我這樣不懂技術又沒土地的村民,通過培訓,可以到合作社管護草莓,一年下來人均收入萬把塊。”金所街道法祖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文卓蘭在庫森草莓基地打工一年了,產業幫扶帶給她們一家的變化實實在在。
“栽好大金元、排好大洋芋、養好大胖豬、種好大白菜”,尋甸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以“黨建+”模式,改變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生活與思維模式。先后制定《尋甸縣產業發展規劃》《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產業扶貧實施辦法》《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產業扶貧實施細則》。在充分發揮財政涉農專項產業扶貧資金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引導作用的同時,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拓寬扶貧融資渠道。通過政府引導,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引導貧困戶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自主選擇發展產業合作。
同時以“八個一”管產業,即一個黨支部、一個實施方案、一個企業、一個清單、一份協議、*評審、一個公示、一個項目管理。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引領,實現黨建扶貧雙推進,做到每個貧困村有一個規范的實施方案,統一項目管理模式。真正建立貧困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的有效機制,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不僅為貧困群眾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產業扶貧項目也能真正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共生雙贏 企業帶動貧困戶甩窮帽
王宏柏是土生土長的河口鎮人,2012年,他在家鄉成立蜜蜂養殖合作社。因為蜜蜂養殖不占耕地、不用糧食、無污染、投資小、見效快,是致富脫貧的好路子。王宏柏和河口鎮干部一拍即合,河口鎮33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王宏柏的養蜂合作社。
在充分發揮財政涉農專項產業扶貧資金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引導作用的同時,尋甸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拓寬扶貧融資渠道。2017年,有135戶像王宏柏一樣的種養殖大戶主動參與到尋甸扶貧攻堅中。
種養殖大戶、企業投身扶貧攻堅主戰場,但如何保證大戶和引進的龍頭企業持續盈利,不斷為貧困村“輸血”呢?
尋甸抓住規劃、項目、企業、基地、產業、科技、園區、宣傳八個方面,制定全縣產業扶貧的總體規劃,在遴選187戶幫扶企業與貧困戶建立合理緊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的基礎上,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推動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推進農業重點產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促進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商品化和現代化轉變,實現農戶持續穩定增收。值得一提的是,尋甸還針對遴選出的187戶幫扶企業,制定幫帶企業扶持方案,給予企業5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扶持資金,讓企業在尋甸扎根,尋找到發展空間,也為尋甸全縣產業扶貧開辟了一條“供銷不愁”的致富路,讓貧困戶由“受血者”變成了“造血者”,實現企業和貧困戶攜手共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