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維持中國森林的穩定健康生長和多重效益的持續發揮,關系到國家的森林生態安全,也是我國森林生態學科面臨的重大挑戰。
近年來,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森林生態學科始終圍繞國家生態建設的重大科技需求,緊跟學科國際前沿發展趨勢不斷探索,先后獲得10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承擔省部級以上重要科研項目300多項,起草行業標準18項,為國家林業生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長期開展基礎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研究
在以中科院院士蔣有緒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引領下,森環森保所開展的跨部門、跨地區的森林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網絡集成研究,加速了我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化進程。在此基礎上,王兵研究員率團隊開展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定位觀測與評估體系研究,*評估了全國的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總物質量和總價值量。
劉世榮和王彥輝研究員率團隊圍繞生態水文過程耦合機制、植被恢復等核心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并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提供了實現林水綜合管理的科技基礎和決策手段。臧潤國研究員等從森林植物的種群與群落的組成、結構、干擾體系和其環境條件等方面,深入開展森林植物種群與群落的動態變化規律研究,發展和完善了符合我國森林生態系統實際的森林動態學理論體系,為森林經營和生態系統的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尚鶴研究員等圍繞大氣臭氧污染對植物的影響和臭氧生物監測開展的研究,揭示了近地面大氣臭氧濃度對亞熱帶典型樹種的影響機制。
森環森保所是國內*早開展氣候變化與森林問題的研究單位。劉世榮研究員和肖文發研究員等長期從事森林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等多方面研究,他們研建的“中國區域氣候模式”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為我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決策、國際談判和履約等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針對溫室氣體減排的國家需求和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戰略,肖文發研究員等獨立開發并注冊了“中國林業碳計量與核算系統”,構建了符合中國木質林產品國際貿易特點的碳儲量估算“生產法”和國家特有的計量參數集,建立并開發了適用于區域尺度森林土壤有機碳計量的垂直分布模型。作為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中國政府代表團技術支持單位的代表,肖文發研究員等多次參與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和各種特別行動組會議,為代表團提供多個方案報告,參與起草了多個相關的國家執行報告。
為我國多項重點生態工程提供技術支撐
圍繞森林恢復的理論、模式和技術研究及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森環森保所的科研工作者進行了深入研究。
劉世榮、臧潤國和史作民研究員等率領研究組,提出天然林珍稀瀕危樹種保護技術、退化天然林分類與評價技術、退化天然林結構調整與定向恢復技術、退化天然林景觀恢復與空間經營優化技術,建立了不同類型退化天然林的生態恢復示范模式,這些成果解決了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中的多項關鍵技術問題。
肖文發研究員率領研究組提出三峽庫區生態功能區劃方案,研發了區域尺度防護林優化配置的多目標定量分析、類型配置及空間定位的技術、以農林復合和山地森林小流域為代表的防護林體系及林種結構優化技術和優化配置模式,形成了防護林質量調控與優化經營技術體系,研發了以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保土護坡植被快速恢復技術,并提出以生態防護林、林農復合、生物籬、庭院生態和消落帶植被恢復為主的防護林植被恢復模式系統。這些成果應用于長江防護林三期工程和三峽后續工作規劃,產生了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肖文發研究員還率領研究組牽頭完成了《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國家報告》,*綜合反映了新時期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進展的國家報告,尤其是提供了20年來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主要進展和國家森林狀況的綜合性回顧。
臧潤國研究員和王兵研究員率領研究團隊,構建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制定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評價行業標準,完成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生態效益評價和退耕還林工程效益評價國家報告,分別在東北內蒙古林區等典型區域建立生態效益評估示范基地,并完成《退耕還林工程效益評估國家報告》。
促進我國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針對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形成、維持和保育,森環森保所的科研工作者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針對我國珍貴、特有、稀有和瀕危的植物,臧潤國研究員、郭泉水研究員和史作民研究員等結合其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條件,進行保護、擴大、繁育和可持續利用方面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并針對我國主要林區和自然保護區的特點,開展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信息系統建立、評價、保育區劃、恢復和可持續經營技術等方面的應用基礎和應用研究。
李迪強研究員和肖文發研究員等率領研究組,在重點區域開展自然保護區規劃、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評估及保育技術的研究,并參與全國野生動物普查、*自然保護區自然科技資源調查等多項科研調查。
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積累了大量鳥類遷徙資料,該中心主任陸軍率領科研團隊*采用國際先進的衛星跟蹤技術和禽流感病毒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重要地點禽流感疫源候鳥種群的遷徙路線進行研究,建立了H7N9禽流感傳播風險評估體系和預警模型,提出H7N9疫情風險分級管理具體應對措施,為我國監測與防控禽流感提供了科學依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