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農委組織開展了2018年度“全市十大美麗家庭農場”評選活動,目前活動還處于申報階段。在申報條件中,“主營產業特色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條標準,要求家庭農場發展能夠彰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早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概念,南京市家庭農場應運而生。經過5年的發展,家庭農場已成為南京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有生力量。目前,家庭農場的發展已經進入到多元化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同類型的家庭農場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規模化單一種植掙的都是辛苦錢
目前,南京市家庭農場超過3000家,其中大部分從事種植和養殖。浦口區黃莊家庭農場承包了1800畝耕地,專門種植水稻和小麥,放在全市范圍內,家庭農場主馬濤都是不折不扣的種植大戶。“這1800畝地一年能帶來60多萬元的毛利。”馬濤向記者透露。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馬濤不怕吃苦,但是他也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掙得更多一些。他說:“以前我們種植200畝地,一年的收入也就8—10萬元,如今規模擴大了,才有了現在的收益。但實際上,扣除購置新機械的費用和人力成本,我們一年的凈利潤并不高,而且掙的都是辛苦錢。今年,我們自家建了糧食加工廠,準備推出自己的產品品牌來銷售。”
同為家庭農場主的卲名文去年年收入大約在40萬元左右,而這也是建立在1000多畝種植規模的基礎上。“如果家庭農場只是靠小規模單一種地,確實很難達到致富的目的。所以我們家庭農場也是從*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1000多畝。”卲名文說。
與農業休閑旅游融合發展
對于那些種植面積只有兩三百畝地、可數量并不少的家庭農場來說,如何才能讓效益更好一些?近年來,已經有不少農場開始轉型升級,而其中效益明顯的,就是與農業休閑旅游等融合發展。
南京休閑農業協會秘書長莊姣潔介紹說:“目前南京市已有不少農場主把傳統農業與休閑旅游深度融合,不僅帶來了人氣,還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李青經營的湯山奇珍生態家庭農場有340畝地,主要種植葡萄、桃子、梨子等水果,雖然種植的都是精品水果,但一開始僅僅是單一的種植,銷路并不好。作為南農畢業后回鄉創業的70后大學生,李青果斷轉變思路,在農場內開挖了魚塘、養了點雞鴨鵝,玩起了“采摘+休閑旅游”的概念,在采摘的基礎上增加了垂釣、撿雞蛋等體驗項目。“單純的采摘也許10分鐘就結束了,但是有了休閑農業的內容,游客就能留得住,現在年收入能達到三四十萬元。”李青說。
位于江寧橫溪街道的晟鮮果蔬種植家庭農場不僅有西瓜和蔬菜的采摘、農家餐等項目,還打造成了農業科普基地,專門接待前來游玩的學生團隊。農場主張靜興奮地說:“我們從2013年開始經營家庭農場,思路在不斷改變,直到現在定位提供休閑農業服務,效益在不斷提升。”
創意農業開發有助提升效益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陶卓民長期研究農業休閑旅游,對于家庭農場的發展,他有自己的看法:“從規模上來說,家庭農場需要有適度的規模;從效益上來說,目前大部分家庭農場還處于投入大、產出低的階段,要想提升效益就必須有創意農業的開發,*能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陶卓民介紹了位于溧水的南京玫瑰園的成功案例,從有機玫瑰標準化種植,到精深加工玫瑰類食品、化妝品等,再到打造婚慶文化的休閑觀光游,南京玫瑰園能夠實現年營業額超千萬元,利潤達到30%。“南京玫瑰園雖然不是家庭農場,但發展模式可供家庭農場借鑒。”陶卓民說。
記者采訪中發現,隨著鄉村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回鄉創業,而經營家庭農場,也成為像李青、張靜這樣70后、80后人群的選擇,他們有知識、有想法,也有干勁。他們在探索家庭農場發展新模式的過程中,不斷追求產品的精品化、品牌化,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休閑元素和休閑產品,延長了產業鏈、價值鏈,自家的“收成”也就水到渠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