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博物館】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中國人已開始養雞。到了春秋戰國時,古人養雞已很普遍。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專門的養雞場,漢代曾積極倡導農戶養家畜家禽,其中公雞深受古人所偏愛養殖。那么為什么古人愛養公雞呢?從史料所記來看,雞*典型的用途是報時與斗雞,而這兩項都是母雞所不具備的,因此公雞養殖就廣泛存在了。
斗雞又稱“打雞”,其歷史相當久遠。先秦時已出現斗雞的各種招數。到秦漢時,斗雞活動更為活躍。《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博戲馳逐,斗雞走狗”。當時有錢人為了養出好斗的公雞,花費很大。斗雞之俗在古代長期流行,曹植為此寫過一篇《斗雞頌》,描寫當年斗雞和觀斗雞的情形。
唐朝斗雞更盛行,唐玄宗李隆基就酷愛斗雞。由于皇帝喜歡,大家也都跟著學,除了權貴,普通人也喜歡斗雞。唐朝還把斗雞作為一種軍訓手段,推廣到部隊,認為斗雞可激發士兵的斗志。
因為斗雞興盛,古代公雞的受寵程度自然比現代大多了,比母雞值錢。如在唐朝東都洛陽,老幼都喜歡斗雞,家家都養三五十只公雞。公雞比母雞貴出許多,有的一畝田才能換到一只斗雞。
*后要說的是,古代不分城市、鄉村,家家都會養只公雞,除了圖公雞能司晨打鳴、用于交配外,古人還認為公雞能驅兇辟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