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人才振興是保障。陽谷縣西湖鎮立足自身優勢,以產業為基礎,以人才為支撐,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引導農民發展蔬菜大棚產業,推動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
蔬菜種植是西湖鎮農民的傳統種植業之一,種植經驗較豐富,鎮上依托部分行政村土地流轉,2017年新建了高效日光溫室基地6個。在現有2800余個大棚基礎上,進一步扶持壯大了高標準冬暖式蔬菜大棚,形成了規模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
興建高標準冬暖式大棚150余個 村民人均年收入翻兩番
“現在村街面上幾乎看不到有人散步閑聊,因為家家戶戶都在大棚中勞作,一年四季不閑著,爭著搶著想創意、找銷路,努力讓果蔬提質增效。”4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陽谷縣西湖鎮孫樓村,春日暖陽下,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高標準冬暖式蔬菜大棚映入眼簾。棚中,正在忙碌的菜農不時在秧苗架間來回穿梭,長勢喜人的圣女果、蕓豆、尖椒等果蔬更是透露著豐收的喜悅。
西湖鎮孫樓村村支部書記青增亮介紹,十九大報告中描繪了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為農村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農民又有了新愿景。“孫樓村地處陽谷縣*西面,由周邊四個自然村組成,2015年之前,村里貧富差距較大,1000多人口的孫樓村貧困戶占據了一半多,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青增亮說,三年前,孫樓村農業結構單一,村民沒有副業、生活落后,只能靠種地維持基本生活。而年輕人雖然外出務工,但收入甚微。
依靠政府貸款支持,從2015年起,孫樓村開始大規模興建大棚,實行水肥一體化的施肥灌溉模式,推廣應用優良種苗、高效低毒農藥和生物有機肥料,保障無公害蔬菜的品質,使果蔬實現提質增效。
孫樓村先后成立了蔬菜批發市場、振峰果蔬合作社、高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基地,果蔬產業發展越來越興旺。截至目前,村里共建有高標準冬暖式大棚150多個,占地近500畝,人均年收入由之前的2000元增加到8000元,每戶年收入十萬元到二十萬不等,全村群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村里有了蔬菜批發市場,菜農們不再愁銷路,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都有我們的客戶。”青增亮說,為了確保大棚種植效益,村里組織大棚戶分三批去壽光、臨淄和河北省無極縣參觀學習,又邀請了壽光的蔬菜專家來孫樓,對大棚戶提出的黃瓜種植、病蟲害防治和施肥等問題進行現場培訓。
在發展果蔬產業的同時,孫樓村還通過加快新農村建設,改造了全村電網,村民搬進了二層高的小樓房,家家戶戶通上了天然氣,取暖、健身器材、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
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80后大學生建大棚種出富裕路
在西湖鎮尹洼村,2014年33歲的高廣參憑借豐富經驗和過硬本領建起了孟珠蔬菜合作社。“原來我們這里賣菜難,銷菜都要去周邊地區,蔬菜常常會被壓價,為了不讓村里菜農愁銷路,我們幾個年輕人便建了這個市場。”高廣參說。
有了蔬菜合作社,不光解決了蔬菜銷路之憂,也帶動了周邊貧困村民的就業。高廣參告訴記者,合作社工人*多的時候能達到四十人左右,工人包裝一箱菜能獲利三元,一個月有三四千的收入,年收入也能達到近五萬元。
“目前,我對自己的市場很有信心,前段時間去北京、西安、武漢等城市實地調研過,下一步,將以直供一線城市超市的銷售方式,廣州以黃瓜為主,上海、武漢、嘉興等地以扁豆為主,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漫步于田間地頭,高廣參自豪地介紹到。
與高廣參立足蔬菜合作社,帶動周邊貧困戶脫貧致富不同的是,尹洼村的另一位80后大學生高喜良憑借活躍的思維、靈活的頭腦和豐富的創業經歷,很快成為同村群眾眼中的一位“新農人”。
1997年,畢業于山東省對外經濟貿易技工學校的他,曾先后在深圳、哈爾濱、沈陽等地從事市場營銷工作,這一呆便是六年。“那時候年輕氣盛,不服輸,總想在外面闖一闖。”高喜良說,雖然在外地每個月能拿到四五千元的工資,但一年到頭基本存不住錢。
2009年,經歷了在沈陽的創業失敗后,高喜良毅然回到家鄉建起蔬菜大棚。“現在一個人打理這2個占地3畝多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年收入能達到近八萬元,安心、穩定是回到家鄉后帶給自己*的收獲。”高喜良告訴大眾網記者,回來之后可以照顧家庭,收入也比較穩定,跟以前相比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因為切實感受到種植蔬菜大棚收益可觀,尹洼村高學歷回鄉創業的青年越來越多,僅僅是我熟知就有十多個。”談及下一步的發展思路,高喜良撓了撓頭笑著說,希望明年能多拓展幾項果蔬種植產品,和青年農戶聯合創業,帶動更多村民種出富裕路。
做好一三產業融合發展 打造蔬菜品牌提升競爭力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在西湖鎮,像孫樓村、尹洼村這樣以發展“溫室大棚”、種植果蔬為主的鄉村還有很多。陽谷縣西湖鎮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7000多畝,輻射帶動2000畝,年總產各類蔬菜10萬噸,形成了以蕓豆,黃瓜,彩椒種植為主,以生態采摘,觀光為輔的蔬菜基地。平均每畝日光能溫室收入在6——8萬元,蔬菜種植將逐步成為西湖鎮農民增收致富、解決長遠生計,實現鄉村振興的優勢主導產業。
那么,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西湖鎮又將如何描繪好果蔬產業發展的美好藍圖呢?西湖鎮鎮長侯慶濤告訴記者,西湖鎮將進一步扶持壯大高標準蔬菜溫室大棚,力爭以農業為主業的群眾戶均一個棚,切實增加群眾經濟收入。同時,抓好人才振興,引導有文化有頭腦的青年回鄉參與蔬菜產業,開展合作經營,實施能人帶動,解決新技術推廣和銷售渠道問題。
“在做好產業、人才振興的基礎上,做好提質增效,通過推廣標準化生產,創建無公害菜品,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生產效益。”侯慶濤介紹,在一三產融合方面,推廣體驗式、休閑式農業,將農業生產與城市人口休閑、娛樂、美食等有效結合,搞活農業讓農民樂在農中,同時吸收貪困人口參與,徹底解決脫貧難題。
為滿足蔬菜市場多樣化需求,增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西湖鎮正在建設冷庫冷藏,對蔬菜進行預冷降溫處理,有效解決蔬菜的保鮮存貯,滿足冬季蔬菜市場的需求量,也便于長途運輸打入外地市場,提高蔬菜生產附加值。形成淡銷季節存貯,旺銷季節出售,實現蔬菜市場“淡季不淡、旺季不爛、超季返季,四季均衡”。
此外,西湖鎮還將通過蔬菜基地運作,設計規范包裝,統一標志,打造蔬菜品牌,提高西湖鎮無公害化蔬菜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規模化效應,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群眾提供更多的增收渠道,實現鄉村振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