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扶貧模式從“獻血”到“造血”轉變,如今,越來越多農村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讓綠水青山成為增收脫貧的“本錢”,開辟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自2017年惠州市惠城區蘆洲鎮青塘村扶貧生態農場試點建成以來,該鎮各村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發動群眾參與,建立扶貧農場,蘆村村扶貧農場正是其中之一。
探索“村集體+扶貧戶+企業運營”扶貧新模式
“2017年,蘆洲鎮以青塘村為扶貧試點,利用村里56畝土地建造扶貧生態農場,通過建設‘造血’功能,開辟了一條貧困戶脫貧的新路子。”蘆洲鎮有關負責人說,2018年該鎮啟動“一村一農場,一農場一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改變蘆洲人民的生活。
針對傳統的“輸血式”扶貧模式容易出現返貧,導致扶貧成效難持續的現象,蘆洲鎮黨委、政府從2017年就開始積極探索“村集體+扶貧戶+企業運營”的扶貧新模式,充分利用生態、綠色、環保的環境資源,整合土地資源,引進企業運營,實現貧困戶增收脫貧。
扶貧農場解決貧困農戶就業問題
記者了解到,蘆村村內沒有工業污染,森林覆蓋率高達59.93%,年降雨量1300毫米,一年四季都適宜蔬菜生長,適合綠色健康蔬菜種植。扶貧農場項目充分利用蘆洲青山綠水優勢,借助肥沃土地和豐富的水資源、氣候資源,形成“土-水-氣-作物-人”的循環生態鏈。
項目采取 “村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村企合作模式運營,以每月3500元的薪酬標準雇傭貧困農戶,解決貧困農戶就業問題。“接下來,還將提供種植技術培訓,發展農家樂生態旅游,通過技能扶貧和建立完善造血功能相結合,進一步增加困難戶收入,實現貧困戶增收脫貧。”項目負責人介紹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蘆村村扶貧農場嚴格按供港有機蔬菜的生產標準進行種植,種植過程中用東江水灌溉,施用有機肥料,加上蘆洲溫潤的氣候環境,種植出來的菜心綠色健康,質量上佳。
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農場初步投入約60萬元,*批(30畝)有機蔬菜已陸續上市銷售,預計總產量約6萬公斤。合作企業惠州市綠方洲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利用生態農場開發集采摘、觀光、親子游于一體的旅游線路,提升蘆洲的整體旅游形象,帶動游客到蘆洲游玩,帶動消費,達到農民脫貧、集體增收、地區發展的良好效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