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鄉村的本業,土地是農業的根基。鄉村要振興,如何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盤活土地資源、激發農業農村要素活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是擺在基層“三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大課題。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改,怎樣破除改革阻力,改革成果如何落實?近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進2018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專題輪訓*期北方區域省、市兩級農業部門負責人培訓班。
土地制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也是農村改革的重點。要想改革順利推進,權責關系首先要明晰。“做好土地確權這一基礎性工作”,是大家的一致看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
“土地確權是為了做好‘三權分置’做鋪墊,但大興安嶺的266萬畝土地目前只有4.4萬畝土地性質確定為耕地,剩下的200多萬畝土地大多都被林權證所覆蓋。”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行署農業委員會主任商兆海說。類似的難題也同樣困擾著其他林草豐饒的省、市、縣,“一地兩證”“一地三證”等已有林權證或草牧場經營權證的耕地,留下的確權“尾巴”如何處置?商兆海認為,要想將土地確權進行到底,解決林權證和耕地之間權屬劃分問題已迫在眉睫。
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的過程中,不少地方發現,由于“拱地頭”、開墾荒地等原因,農民實際耕種土地面積比應承包土地面積多出來了一部分。“對于農民多出的土地,我們目前的做法是納入村集體集中進行管理。”黑龍江省雞西市農業委員會主任李軍分享了當地的經驗,“以合理的標準補償農民失地期間的物權,保證農民權益。同時在符合相關規劃前提下,允許農民通過集體建設用地的土地使用權出讓、產權交易租賃入股等多種方式參與生產建設經營。”
“村集體”應當是哪些人的“集體”?在土地確權登記過程中,農村集體成員的身份確立是參與討論的“三農”工作者們公認的難題。“要發揮村民議事原則,保護好村民的集體權利,同時還要防止大多數人侵占少數人的權利。各村之間政策不一致,又可能會引起攀比,從而引發矛盾。”吉林省通化市農業委員會主任張成太期望更多政策支持。
土地確權為農業轉型升級構筑了堅實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一些地區開展了更為深入的土地改革。與互換經營權的做法不同,遼寧省彰武縣的“互換并地”基本涵蓋了承包權和經營權。“‘互換并地’把多余的土地集中到一起,現在彰武農民手里有兩塊地,一塊是原有的承包地,一塊是包的集體地。”遼寧省阜新市農村經濟委員會主任王城介紹,這樣有利于保護農業基礎設施和促進規?;洜I,“去年‘互換并地’試點村算了一筆賬,平均生產成本降低了2%。”
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終目的是激活產權要素,激發農業農村蘊藏的潛能,增加農民收入。隨著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的開展,一些地區卻發現,部分新型經營主體對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并不高,起步資金、種植的風險等因素是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
“這就需要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能夠盡快在面上進行推廣。”河南省新鄉市農牧局局長陳藝平建議,對于承包大戶跑路等土地經營權流轉給農民帶來的風險,建議國家設立一些中介基金,對土地承包流轉風險進行化解,保障農民權益,減少農民損失。
年景好時有收益,年景差時成包袱。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后怎樣*限度地在土地效益上挖潛,流轉的土地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基層“三農”工作者關注的另一個焦點。
“農業的現代化離不開規模經營,但農業的經營必須有盈利發展模式。”河南省平頂山市農業局局長楊四震建議,在農業設施用地的劃分上可以再做一些調整,在土地利用上探索更多的新方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