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廣新型生產方式,調整種植結構。眼下,安徽各地正積極利用好時節,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農業轉型升級。
桐城市長生村有一個生態農業種植基地,這片200多畝的茶園2018年是*次嘗試用有機肥替代化肥。
基地負責人劉勝權已經和茶葉打了半輩子交道了,他說,往年自己都是根據經驗給土地施化肥增加營養,測土配方、施有機肥,對他來講還是頭一回。
安慶桐城市太平街道長生村的種植大戶劉勝權說:“化學肥料施了長勢很好,有機肥可有這樣的效果,原先不敢、不知道這些東西,現在通過我們政府引導,我才知道有機肥替代化肥這個項目。”
老劉所說的有機肥替代化肥,正是桐城市借著創建全國“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縣的契機,眼下在全市重點推進的項目。
他說:“一畝田補助360塊錢,感到很高興,我相信茶葉的品質能更上一層樓。”
安慶桐城市種植業管理局局長方興龍說:“目標就是有機肥替代化肥量要達到60%以上,高品質的茶葉比過去要增加30%左右。”
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政策扶持,2018年,安徽在繼續組織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深入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推動農業綠色生產的同時,還在調優產品產業結構跟上消費需求升級的節奏上下功夫。位于池州市東至縣的這家家庭農場,2018年就和往年有些不一樣。
池州市東至縣勝利鎮農技站站長程世興說:“這個土剛蓋好,一會兒澆水的時候不要用清水,一定要放點消毒劑,防止苗系的病害……”
*次嘗試種植水果玉米的劉科明,聽得格外認真。2018年當地農業部門通過調研,建議他種植耐旱、市場供給不足的水果玉米,劉科明一下子看到了新希望。
池州市東至縣勝利鎮種植大戶劉科明說:“玉米銷路也不愁了,跟廣東的武漢的那老板都是訂好的,每斤*價是5毛5,一畝地產量大概1200至1300公斤,收益翻倍的。”
適應消費需求多樣化趨勢,減少無效供給,2018年,安徽省小麥面積比2017年增加88萬畝,早稻、棉花、蔬菜、豆類、薯類播種面積累計減少74萬畝,其他春播作物增加9萬畝,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全力推動種植業提質增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