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水、二省肥、三省農藥、四省工、五省成本、六增收,放水不用扛鋤頭。”說起高效節水農業,元謀縣元馬鎮清和社區黨委書記錢永林一臉的興奮。
這幾句通俗好記的順口溜是錢永林自己編的,也是當地人對高效節水農業的切身感受。
位于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的元謀縣,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為了緩解這一問題,2013年開始,元謀將清和社區列為農業綜合水價改革項目示范區,投資488萬元建設節水灌溉工程,從水庫接入主管道埋至田間地頭,同時配備支管、智能水表、滴管帶等配套設備,改漫灌為滴灌。幾年間,項目工程設施不斷改造升級,受益農田面積也不斷擴展。
記者前往清和社區田間探訪時,正趕上村民楊海清正在澆地。“只需將水卡往田間的智能水表上一刷,咔嚓一聲就開始放水,啥都不用管了,回家吃頓飯再來刷卡關閉都不耽誤事兒。”楊海清喜孜孜地向記者示范了這一操作。
楊海清所說的放水,指的正是滴灌。據了解,漫灌一畝地要用水600至800立方米,滴灌一畝地用水量僅為160至240立方米。除此,與漫灌相比,滴灌一畝地化肥農藥用量也可節省30%。
據了解,在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的帶動下,2017年清和社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057元。目前這一節水灌溉項目已擴展到元謀縣11.4萬畝農田。
清和社區康家村小組村民余樹云,近年主要以種葡萄為生。談起高效節水灌溉項目,余樹云“獲得感”滿滿。他告訴記者,原來用地下水澆地一塊多一立方米,受水資源制約不敢多種地,現在用水庫的水滴灌九毛錢一立方米,經濟效益好了很多。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比起前幾年漫灌來,種一畝葡萄水費能省五六百元,肥料大概能省一千元,只水費、化肥這兩項,種一畝地就能省出至少一千五百塊錢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給余樹云吃了“定心丸”。2017年他種了5畝葡萄,收入30多萬元。2018年,余樹云一下子將葡萄種植面積增加到了8畝。
“高效節水灌溉,水用起來方便經濟了;土地承包穩定,人更加安心放心了,地種起來更加省力省工省時,效益也好了很多,所以今年又多包了一些地,干勁越來越足!”余樹云欣慰地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