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育種家選育的新型耐鹽堿性水稻——海水稻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海南南繁基地從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已挑選出176份優良品種,今年將*在全國大范圍試種。種業是農業產業鏈*頂端的明珠,現代種業的競爭實質上是種業科技的競爭。我國種業發展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近百年的種業發展歷程。
如今,以科技為支撐、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共識已經形成,專家掛職兼職、成果作價入股、平臺共建共用等科企合作模式方興未艾。品種權益改革的推進、成果轉化平臺的建立,有力推動了種業成果轉化,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強化了科研瞄準市場的創新導向機制。*新數據顯示,企業獲得新品種權數量已超過科研單位,成為育種創新主體。
盡管如此,我國種業科技創新的短板依然明顯: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加快與創新利用效率不高并存,資源*鑒定、挖掘利用亟待加強;科研育種人員多、投入大與產出轉化效率不高并存,工廠化、流水線式的現代育種體系建設亟待加強;我國生態多樣、物種豐富與特色作物種業發展滯后并存,特色作物品種研發、種子種苗生產亟待加強;種業企業多、發展快與核心競爭力不強并存,企業科技創新亟待加強。
放眼世界,種業科技形勢正發生深刻變化。20世紀以來,全球種業科技先后經歷了矮稈化、雜交化、生物技術3次技術革命。當前,世界范圍內以“生物技術+信息化”為特征的第4次種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以生物組學為代表的前沿學科揭示了性狀形成機理,理論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編輯為代表的技術進步,使育種定向改良更加便捷;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研發平臺集成了生物技術和智能技術,品種“按需定制”正成為現實。
由此看來,第4次種業科技革命對我國種業發展既是巨大挑戰,也是難得機遇。過去有人常講,“洋種子按粒賣,國產種子論斤稱”;還有人說,“大路貨泛濫,同質化嚴重”,都是種業科技不強、種業創新不夠的體現。那時,一些種業企業“換個車燈就是一輛新車”的所謂“新品種”層出不窮;掌握大量人才和資源的科研院所以論文為導向,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應當說,雖然我國種業基礎科研有優勢,但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能力梯次遞減,沒有形成產業優勢。
種業創新要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加快培育種業發展新動能。要加強基礎研究,遵循種業科研專注性、長期性、系統性的特點,加快前沿學科發展,再造像雜交水稻一樣的突破性成果。同時,要創新體制機制,調動科技人才的創新積極性,以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一體化創新機制。
值得強調的是,構建一體化創新機制的關鍵是推動種業創新資源和人才向企業流動。要深化科企合作,推動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種業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鼓勵企業聯合成立公益性產業創新研究機構,推進科技資源整合和產學研深度合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