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了第40個年頭,作為重中之重的“三農”改革持續向深加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業農村部組建,讓“鄉村”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近日,在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舉辦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專題輪訓班(南方區域)上,學員們圍繞“如何推進鄉村治理”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學員們一致認為,這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治理道路,能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形成一個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鄉土中國。
當前,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村霸”橫行、聚眾賭博、非法傳教、攀比浮夸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對農村社會秩序造成了一定影響。“這種復雜的局面決定了鄉村治理不能是片面化的,只有堅持黨的統一領導,協調各方、攥指成拳,才能形成治本之策。”貴州省黔東南州農委主任王輝說。
福建省南平市農業局局長徐春暉認為,對一項工作的推動,納入政績考核是高效有力的手段,建議將鄉村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考核內容,并納入縣委書記黨建述職中。
“黨委的重視更要體現在部門設置上,需要有具體落實的協調機構。”四川省成都市統籌城鄉和農業委員會主任張俊國說,為了加強基層社區治理能力,成都市委設立了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將組織、民政、司法、農業等40多個部門統籌起來,激活資源,高效地對城鄉社區發展進行統籌規劃、謀篇布局。
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鄉村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清楚明晰,如何形成具體工作機制,將治理落到實處?浙江省嘉興市農業和農村辦公室主任葛永元介紹了“三治合一”的桐鄉經驗,推行以百姓議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村社區協商,建立市、鎮、村三級法律服務團,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成立道德評議組織發揮村規民約的“軟法”作用。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村“兩委”干部處在鄉村治理的*線,其素質水平直接影響鄉村治理成效。安徽省阜陽市農委主任董志誠建議,取消村委會“三年一選舉”的硬性規定,便于村“兩委”能夠持續開展工作;建立財政對村“兩委”工作經費補貼制度,適當提高對村委委員的補貼。暢通“*書記”、大學生村官晉升通道,將*人才吸納進來。
湖南省農委副主任劉益平建議,將鄉村治理下沉到自然村。因為建制村治理單元偏大,隨著村民訴求多元化,利益協調難度加大。可探索以村民小組(村落)為自治單元的“微自治”,成立自然村村民委員會,重構鄉村共同體。
鄉村治理中,不可忽略返鄉農民工、新鄉賢這兩個特殊人群,他們在大城市里工作生活過,有著新思想、新理念,是鄉村治理的“生力軍”。“現實情況是,由于缺乏技術指導、資金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較難,而新鄉賢回鄉普遍面臨落戶難。”衢州市農業局副局長范葉和說,要高度重視、認真培訓、大力支持這兩類人群,讓他們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鄉風文明塑造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