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旌德縣位于皖南山區,山清水秀、資源眾多、物產豐富。是國家*批環保部命名的“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全國第六個“國際慢城”。全縣耕地面積約17.8萬畝,人口15.3萬。近年來該縣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業廢棄物給農村生態和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污染,農村能源迎來了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面對農村環境突出問題治理難的現狀,縣能源辦創新工作思路,在變廢為寶,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上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成為生態農業中的一大亮點。
一、以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為依托 創新農村能源利用模式
1、轉變思路。長期以來該縣畜禽養殖業主,在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方面出現了一些弊端。一是養殖業主利用項目應付環保,由于管理和運營成本問題,沼渣沼液沒有利用,形成了二次污染。二是養殖業受市場影響較大,行情較好時就養,行情不好時就停養,種養未結合,利用成問題,嚴重影響農村能源績效的發揮。近幾年該縣農業經營主體在逐步發生變化,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在生態農業中呈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于是,我們的思路轉變為“以利用定項目”。
2、發揮優勢 :目前該縣已建成了旌德三豐園養殖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生態養殖基地;宣硯小鎮—白地天天開心家庭農場,休閑、觀光、旅游采摘特色生態循環農業基地;重點推廣“旌玉屏”牌“豬+沼+稻”有機產水稻生產基地;鑫旺藍莓高端農產品生態農業體驗基地等一批生態農業基地。這些基地的共同點,一是資金雄厚,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高,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程度高,影響大,成為了生態示范代表。二是全部利用了生態農業技術進行種植,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通過發酵,應用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達到“一控二減三基本”的生態循環利用要求。三是產出率高,以綠色和有機為目的的高端產品,年收入達到萬元/畝以上,示范面積達到3萬畝。以這些基地為龍頭帶動全縣,形成了以循環農業為主的專業合作社30家、家庭農場15家、農業產業化企業10家,流轉土地8萬畝以上。
3、當好紅娘:該縣把項目與這些基地建設進行融合,將沼氣建設到這些示范基地上。以旌德三豐園為依托的年產3萬噸的有機肥廠已投產和17500立方米的三個沼氣工程投入使用,基本解決了該企業萬頭生豬畜禽糞便的固化處理和尿液的沼氣厭氧處理;以旌德德程秸稈燃料廠為代表的秸稈固化;以旌德振興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秸稈肥料化、以祥正生態公司為代表的秸稈飼料化利用,年消化秸稈5.79萬噸,秸稈還田率已達60%以上。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已呈現,生態農業市場正在形成。農村能源利用呈現出市場化、專業化的新格局。
二、以生態農業模式為平臺 抓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廣
該縣大力推廣“秸稈—青貯飼料—養殖業—畜禽糞便—沼氣工程—清潔能源(生物質燃氣)—有機肥(沼渣沼液)—稻(菜、魚、果)”的生態農業循環模式。以畜禽糞便的沼氣工程為代表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了物質的良性循環和能源的多層次利用,該模式符合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通過厭氧發酵獲得清潔能源和有機肥,清潔能源廣泛用于燃氣方面,節能又減排;有機肥廣泛應用于種植業和養殖業,大力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改良了土壤同時對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起到了積極推廣作用,具有高效性。該模式降低了農業廢棄物污染,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實現了能源可再生循環,促進了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通過這種生態循環模式,使農業廢棄物的轉化利用率達到90%,化肥農藥減施率達30%以上,農藥殘留抽檢合格率達到*,農產品優質率達到95%以上,做到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生態環保的良性循環。
三、以生態農業循環長效機制為抓手 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后續服務
生態農業建設是新時期的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結合該縣農業特點,從有利于農業增收、農民增效,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高效和多層次利用入手,推行農業清潔生產,開展農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產業化。為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建立了長效機制。生態農業是一項永不衰落的主題,農村能源只有利用技術優勢,定好位、把好脈,充分融合到生態循環農業當中,才有出路。始終把農業增收、農民增效、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不斷探索創新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作為我們的工作任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