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四川省涼山州德昌縣小高鎮高豐村,這里的萬畝枇杷園區遠近聞名,田間枝頭上掛滿了黃橙橙的枇杷。村民們人人都是萬元戶,誰能想到幾年前同樣的土地一年刨出的錢還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呢。
“我是村里*個敢‘吃螃蟹’種枇杷的人,也是*個靠著枇杷發家致富的。”高豐村村長楊再平掩飾不住滿臉的喜悅,她告訴記者她正是憑著枇杷才被選為村長的,她與枇杷有著不解之緣。
走在枇杷園中,楊再平一邊用剪刀剪著枇杷,一邊對記者訴說著她與枇杷的故事。
“2005年以前,這里和其他地方一樣,也就種些玉米、水稻之類的,成千上萬斤糧食,換回的錢人均也就1000多一點。”楊再平說,后來在2005年10月,機緣巧合下她請到了四川省農科院的專家,希望專家能幫忙考察下這里到底種什么才能脫貧致富。
楊再平把摘下的枇杷請記者品嘗,說道:“說起好笑,專家考察我們這里后,說的原話是‘你們簡直在抱著金娃娃討口!’”
德昌縣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日照總時數2136.5小時,年均氣溫17.7攝氏度,年均相對濕度64.7%,年均降水1074.4毫米,無霜期300天以上,夏無酷署、冬無嚴寒,極適宜多種經濟作物生長,是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的理想之地。
經過專家的實地考察,認為高豐村種植枇杷效益*,于是楊再平便準備將玉米等農作物換成枇杷,沒想到卻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當時我父母,當了一輩子老實巴交的農民,就認為應該種玉米、水稻這些好種植好養活的,堅決反對我種枇杷,覺得種枇杷太冒險。”楊再平說,經過多次溝通,父母總算同意將玉米換成枇杷,但卻定下了三年之約:如果三年后種的枇杷不賺錢,就要將枇杷全部挖掉,換回水稻、玉米這些老一輩人種了一輩子的糧食。
立下軍令狀的楊再平開始帶領40余戶村民搞起了實驗,開始種植枇杷。“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很困難,種枇杷的技術要求比較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頭一兩年確實沒掙到什么錢。”楊再平回憶道,她時時刻刻都在督促村民按照專家所教授的方法種植,可一些村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按照方法來,加上嫌麻煩,導致枇杷剛開始時長得并不好。
“當時才氣哦,村上有些人,專家前腳才走,后腳就把種好的枇杷挖了,還給我說‘拿去嘛,你喜歡你來栽,送給你了’”,說起以前的故事楊再平哭笑不得。
2009年有三戶人家通過種枇杷賣了5萬多,這下還在種玉米、水稻的村民忍不住了,“當時大家都在想,憑什么同樣的地我一年才4、5千,人家就能賣5萬多呢。”
2010年開始,高豐村家家戶戶種枇杷的熱情空前高漲,同時也正真沉下心來認真學習枇杷種植技術。2017年年收入達20萬的農戶有3家,年收入15萬的農戶有30家,年收入10萬的農戶多達20余家。
“就拿我所在的高豐村4社來說,一共63戶人,便有40多戶人買上了小車。”楊再平自豪地說,也正是因為她的帶動下高豐村人均收入達到了1.8萬元,她也因此被村民選為了高豐村村長。
同時,高豐村種植枇杷的成功還影響了周邊的麻栗鎮、樂躍鎮等,都開始種植起了枇杷,楊再平比以前更忙了,她現在還要時常去幫助、教導其他鎮的農戶種植枇杷。“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高豐村村支部書記李輝中在一旁樂呵呵地說,現在的生活和以前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他指著成片的枇杷感慨,以前這里叫高峰村,現在農民收入好了,生活質量提高了,村民們認為這“峰”不再適合,應該叫做“豐”,為豐收之意,這才改叫高豐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