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工更好地在城市里找到歸屬感,必須更加*施策,讓廣大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能有更多機會在城里落戶、在城市扎根。同時,各地應加快推動相關配套制度改革,使農民工能夠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更多分享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進城農民工中,認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以及表示對本地生活非常適應的農民工比例均有所上升。不過,也有一部分進城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生活“不太適應”或“非常不適應”,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仍有待提高。
農民工群體是我國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的產物。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民工總量持續增長,農民工群體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統籌城鄉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過,這一龐大的群體雖然長期在城市中工作,卻有很多人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數據顯示,在城市生活中,除家人外,進城農民工業余時間人際交往對象主要是老鄉和同事;業余時間主要靠看電視、上網和休息來打發。
從表面看,人際交往和生活方式單一,導致了進城農民工很難融入現代城市生活。其實,更重要的原因仍在于“農民工”這一標簽背后的戶籍制度。廣大農民工進城謀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水平。不過,在既有城鄉戶籍制度下,進城農民工往往要面對異地看病難以報銷、工資可能被拖欠、住房保障難到位、隨遷子女上學難等問題。雖然在城市工作與生活,卻長期無法享受均等化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很多農民工總覺得城市不屬于他們,農村才是真正的家。
近年來,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進城農民工生存狀態的問題,并采取了積極行動。總的來看,我國進城農民工居住狀況正在進一步改善,法律維權意識進一步增強,隨遷兒童教育也得到了較好保障。不過,從近期各地“搶人大戰”的政策來看,各地仍主要在爭搶高學歷的知識人才,對藍領工作者的招攬力度并不大。
隨著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農民工主體,農民工群體的結構、特點、對工作和城市生活的期待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讓農民工更好地在城市里找到歸屬感,必須更加*施策,讓廣大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能有更多機會在城里落戶、在城市扎根,將身份轉為新市民并享受市民待遇。
同時,各地應加快推動相關配套制度改革,特別是要按照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統籌考慮農民工培訓就業、社會保障、公共衛生、隨遷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資金需求,加大投入力度,使農民工能夠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更多分享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還顯示,城市規模越大,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越弱,對城市生活的適應難度越大。因此,應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推動中小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使中小城市成為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重要載體,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對用人單位而言,應以包容的胸懷和積極的態度來接納進城農民工,幫助他們通過辛勤勞動在城市站穩腳跟,持續改善他們的待遇,增強其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