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石廈村村民吳水群的真實寫照。1982年,年僅16歲的她走出家門,一直做蔬菜水果批發養家。此后,吳水群嫁入石廈村,機緣巧合下,她發現了胭脂紅番石榴的商機,開始在村里引種,收益甚好。在她的帶動下,全村開始該品種的種植。同時,她還組織農戶一起成立廣州增城民合石廈群興水果專業合作社,帶領全村人走上致富的道路。
好人說:“我是窮苦人家出身,全靠雙手打拼,現在日子好了,也要盡所能幫幫鄉親。”
發現商機引種“胭脂紅”
穿過廣深鐵路的涵洞,走進增城區石灘鎮石廈村,一陣陣濃郁的果香撲鼻而來。放眼望去,一棵棵番石榴樹整齊地排列在田間,枝頭掛滿累累果實,儼然一個綠色大果園。早在上世紀80年代,石廈村還是以傳統水稻種植為主,正是吳水群帶頭將胭脂紅番石榴引到村里種植,如今番石榴種植成為該村*重要的經濟產業。
“小時候家里窮,五姐妹中我是老大,很早就出來工作了。”吳水群講述自己早年的經歷。1982年,年僅16歲的她離家謀生,以售賣蔬菜水果為主,輾轉于廣州增城、深圳之間。到了適婚年齡,她嫁到鄰村石廈村,夫家同樣貧苦,夫妻倆唯有同甘共苦,繼續做蔬果販子。
*偶然的機會,吳水群在深圳認識了當時在香港做水果批發的鐘先生。“鐘先生很喜歡我們賣的胭脂紅番石榴,主動提出要跟我們合作。”吳水群說,有了穩定的銷路后,夫妻二人就租了個四輪車奔波到番禺收購。但隨著該品種番石榴銷量越來越大,在番禺收購回來的量根本無法滿足。夫妻倆思前想后,決定買苗回來自己在村里種植。從此,吳水群與“胭脂紅”結下了不解情緣。
成立合作社品牌化發展
天道酬勤,在吳水群夫婦的苦心經營下,胭脂紅番石榴開始在石廈村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結出累累果實,銷售收益甚好。村民們隨之效仿,開始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番石榴。經過幾年的發展,番石榴種植在石廈村得到長足發展,品種齊全,種類繁多。
“只靠二道販子在東莞、深圳等地銷售,銷量和價格都得不到保證。”常年經營水果生意的吳水群心里明白,這種銷售模式不能長久,尤其是季節性大量上市時,供大于求,價格下降會嚴重打擊農民種果的積極性。為此,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吳水群組織105戶社員于2010年6月成立了廣州增城民合石廈群興水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通過整合種植面積、優化種植品種、開展專家培訓活動等,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種植技術,番石榴隨之增產。
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下,石廈番石榴實現了標準化種植和品牌化發展,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僅如此,吳水群在女兒劉淑芬的啟發下,與順豐優選、天貓超市等網購電商平臺達成合作,成為增城荔枝、增城番石榴等水果供貨商,開辟了“互聯網+農業”的銷售渠道。
三次為民請命為全村謀福
自此,石廈番石榴走向全國,一條嶄新的致富之路在村民面前豁然開朗。在夏天銷售旺季,合作社日均銷量可達15萬斤,被評為“全國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為人謙虛敦厚的吳水群還得到村民的支持,2006年,她當選為石廈村人大代表。“當選不是榮譽,而是責任,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厚愛。”吳水群言出必行,竭力為村民辦實事,曾三次在人大會議上提出“建設石灘鎮石廈村番石榴生產基地”的意見。
2010年,在吳水群擔任人大代表的*后一年,她繼續為民請命,自掏腰包免費贈送番石榴讓在場的每一位人大代表品嘗。“只要有利于村里的發展,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她說。盡管事后有人提出補償費用,但吳水群堅決不收,其“傻瓜式”的行為感動了所有人。隨后,“建設石灘鎮石廈村番石榴生產基地”的意見提上政府議事日程,*終成為2012年增城為民建設十件實事之一,獲得國家撥款500多萬元的支持。目前,該基建工程已基本完成,社員都知道,這是吳水群的功勞。但吳水群卻說,這是全體社員的辛勤和團結所得。
尋出路
研發番石榴代用茶
每年番石榴大量上市時,會出現供大于求、滯銷至壞的問題,嚴重影響村民的經濟收入,這讓吳水群非常擔憂。尤其看到老人挑著番石榴乞求收購時,她更是心痛不已,不斷思考新的出路。經過琢磨,她有了“把胭脂紅番石榴進行深加工做成茶”的想法,以此提升番石榴的附加值。
2011年6月,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對合作社的石廈牌胭脂紅番石榴代用茶做了有益成分檢測。經研究發現,該茶頗具營養價值,可作為日常生活的健康茶飲用,尤其是高血糖、高血脂及尿酸偏高人群,這讓吳水群興奮不已。于是,她又帶領村民,走上了將番石榴轉化為農副產品的新道路。
“如果當初只有你一家收購番石榴不就可以壟斷市場了?為什么要拉上其他收購商?”每當有人問起,爽朗的吳水群總是笑說,“看到人人都賺到錢,我很開心啊!”這位樸實的農村女性,明知有競爭卻無私地分享致富之道,讓全村人都過上了好日子。已然擺脫貧困的她,還熱衷于公益事業。早前,村里要鋪水泥路,她*個報名參與贊助;每每有捐款籌資活動,她從不落下。她常說“自己也做過窮人”,現在有能力了就要出一分力,不能忘本。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