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河山壯美。放眼安徽山水版圖,長江、淮河、新安江,清流奔涌,浩浩蕩蕩;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群峰競秀,郁郁蔥蔥。
綠水青山,天賦于皖。邁入新時代,我們要倍加珍惜綠色家底,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囑托,把好山好水保護好,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
綠色發展潮涌江淮——安徽省在經濟總量突破兩萬億元大關、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同時,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人工造林創下*紀錄。
不砍樹、能致富。在旌德縣,這句話不只是口號,更是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青山蒼翠連綿,黃山北麓的旌德縣,森林覆蓋率達69.2%,是長三角負氧離子含量*的區域之一。作為全國*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該縣在探路林長制中 “護綠生金”,把97.7萬畝林海轉化成生態財富,百姓從吃“資源飯”變成吃“生態飯”。“過去靠采茶砍樹為生,現在茶園旅游是主業,賣茶葉成了‘配角’。2017年村集體收入23萬元,全部從保護林業自然資源中獲得,沒砍一棵樹。”旌德縣三溪鎮路西村黨總支書記黃曉本說。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旌德西南方向100公里,黃山之巔,天都峰經過4個月的冬季輪休于4月初恢復開放。景點輪休旨在促進景區生態休養生息。旅游活動的強度、規模和范圍,直接影響著景區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環境無語,卻有感應。黃山風景區推行景點封閉輪休制度后,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56%提高到98.29%。黃山的做法,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有關方面的高度評價。
從全境推行林長制、河長制到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一輪巢湖治理,從美麗鄉村建設、“三線三邊”環境治理到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等等,近年來,安徽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謀劃和推動,實施綠色發展行動計劃,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著力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完善體制機制等,以*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長時期、更高質量的發展。
近年來,綠色發展潮涌江淮,生態文明建設的效應日益凸顯。安徽省在經濟總量突破兩萬億元大關、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同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全省未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環境質量穩中趨好。空氣質量總體呈改善趨勢,長江、淮河、巢湖水質向好,新安江保持為全國水質*的河流之一。2012年至2017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1061.2萬畝,造林總合格率99.8%,創下了全省造林速度和造林質量*紀錄。
制度設計日趨完善——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生態環保工作,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密集出臺。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綠色發展的號角格外響亮。建設美麗中國,地跨中國南北的安徽,如何同頻共振?
安徽省高位推動,齊抓共管,生態環保工作呈現新格局。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書記、省長擔任雙主任的省環境保護委員會,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相關省直部門共同參與、責任分工明確的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專項小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聯席會議、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等,切實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統籌推進各項重點工作。
生態紅線,是保障和維護生態安全的生命線。2017年年底,省委常委會會議討論通過《安徽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會議指出,要堅決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空間管控要求,明確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強化用途管制,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嚴格監測監管,確保生態紅線劃得實、守得住、有權威。
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可靠的保障。近年來,安徽省出臺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政策文件,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設計和政策體系日趨完善?!栋不帐【G色發展行動實施方案》《安徽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扎實推進綠色發展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實施方案》《安徽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 (試行)》《安徽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等密集出臺,一攬子政策引領綠色發展。
2018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將“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作為今后五年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著力推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防治,基本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多點發力打造樣板——以“三河一湖一園一區”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為引領,以項目為抓手,實施綠色發展行動。
“城市礦產”,是對廢棄資源規?;偕玫男蜗蟊扔鳌T邙P陽縣劉府鎮,有一座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報廢汽車循環經濟產業園。報廢汽車拆解、廢鋁壓鑄生產、廢五金拆解……示范基地聚合產業鏈,計劃總投資14.2億元,建成后再生資源年處理能力達到108.5萬噸。“乘綠色發展東風,我們筑巢引鳳,建設全國規模*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基地。”鳳陽循環經濟產業園管委會負責人說。
鳳陽循環經濟產業園是安徽省綠色發展重點項目庫項目之一。綠色發展行動,項目建設是抓手。安徽省2017年起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建立綠色發展重點項目庫,實施一批有利于打基礎、補短板、促升級的大項目,包括生態建設類、污染防治類、循環低碳類等類別。當年,全省超額完成重點項目建設年度計劃,實際完成投資701.89億元,占年度總投資計劃的117.6%。2018年經動態調整后的重點項目庫項目總數為466個,項目總投資額為5008.39億元。其中續建類項目175個,計劃開工建設項目119個,儲備項目172個。1月至2月,項目庫已完成投資37億元。
推進綠色發展,安徽省正在下一盤 “大棋”。《安徽省綠色發展行動實施方案》提出,以“三河一湖一園一區”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為引領,加快構筑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即推進皖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構建皖江綠色生態廊道;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構建淮河綠色生態廊道;推進新安江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構建皖南山區綠色生態屏障;推進巢湖流域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建設環巢湖生態產業帶和特色城鎮;堅持生態為基、制度先行,推進大黃山國家公園創建;依托大別山和江淮丘陵,構建皖西地區水資源保護綠色生態屏障。
省綠色發展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作為治本之策,推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把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作為重點任務,提升群眾獲得感;把構建良好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工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為生態文明安徽樣板增添新的光彩,讓江淮大地永葆山清水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