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蔬菜等農副產品量足價穩,質量不斷提高;城鄉菜市場持續升級改造換新貌,購物環境越來越好。得益于“菜籃子”工程提質增效,如今,榕城市民的獲得感日益增強。
為滿足城市副食品需要,福州自1989年開始實施“菜籃子”工程建設。20多年來,福州市嚴格執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始終把“菜籃子”工程建設作為基礎民生工程抓實抓好,基地產品種類日益豐富,質量不斷提高,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政府調控有力,價格相對平穩,“菜籃子”工程建設發展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6萬畝蔬菜基地,年產蔬菜超75萬噸,37個蔬菜品種獲得有效“綠色食品”商標使用權、43個品種獲得有效無公害蔬菜商標使用權;建成41家市級直控城市畜禽基地,全部通過無公害產地(產品)認證或綠色產品認證,年儲備活體生豬(60公斤以上)10.8萬頭,年可出欄生豬55萬頭、蛋1800萬公斤、肉禽200萬羽。
去年,福州市蔬菜播種面積近200萬畝、產量約395萬噸,同比分別增長3%、5.8%。鋼架大棚千畝以上蔬菜基地19個,位列全省*;建成9個智能控溫集約化育苗基地1萬多平方米,實現一季生產向多季生產、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轉變。
蔬菜基地的提質擴容,只是福州市加強農副產品生產能力建設的縮影。為了便利百姓生活,使城市發展更有溫度,福州市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實行更嚴格的蔬菜占補平衡和補償機制,支持畜禽基地現代化種養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提高基地總體產能。
“20多年的發展,福州市農副產品實現了明顯‘四大轉變’,從總量短缺轉變為平穩有余,從單一計劃調節手段轉變為綜合性調控體系,從求量轉變為求質求優,從保供應的單一轉變為保供應與產業發展并重。”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多年來,省、市級財政每年都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蔬菜、畜禽等主要副食品基地生產建設工作,僅去年就安排了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目前,福州市肉、菜、蛋等副食品不僅滿足本地市場供應,還外調支持周邊省、市。
福州市還創新調控手段確保農副產品價格穩定。“從2010年開始適時啟動了3次價格協商機制,涉及蔬菜和豬肉品種,財政補貼資金達到1655萬元,有效平抑了市場價格。”上述負責人說,考慮到市民喜吃葉類菜習慣,福州市先后兩次制訂并修訂出臺了相關實施方案,扶持建設短期葉類菜基地,穩定淡季短期葉類菜生產。此外,福州市從2016年7月1日開始實行生豬活體儲備制度,按照城區常住人口10天的消費量確定每輪生豬活體儲備規模3.6萬頭,每年儲備3輪,每輪儲存4個月,確保市場異常波動時豬肉市場供應的穩定。“從去年開始,10.8萬頭活體生豬儲備已連續2年被列為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
打通流通環節,福州市還加快便民商業網點建設,認真推進城鄉菜市場升級改造工作。4年來,全市累計完成并驗收達標的省、市級菜市場新建改造項目109個,城鄉居民購物環境進一步改善。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