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蕭山東片的沙地人,30多年前住草舍,30年后住小洋樓。生活條件變化了,但吃苦耐勞的精神卻從一代代沙地人身上傳承下來。這便是文明鄉風之于鄉村的魅力。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事實證明,只有將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厚植鄉村文化土壤,從精神層面把鄉村振興的旗子扛起來,才能讓村民感受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才能更深入更持久地推動鄉村發展。
文明治村展現美好圖景
在蕭山版圖東面,現代化的蕭山國際機場邊上,坐落著一個迷人的小村莊——靖江鎮甘露村。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這里環境優美、民風淳樸、鄰里和諧。
甘露村區域面積1.65平方公里,村民2138人。近年來,甘露村表現搶眼,攬獲了全國、省、市三級文明村,以及浙江省衛生村、區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區春泥計劃*村等多塊金字招牌,愈發彰顯出它的獨特魅力。
甘露村不僅是蕭山鄉村優美環境的代表,更是村莊治理的“活教材”。“我們村堅持以德治村,以文明鄉風為抓手,從而帶動村居環境改善和文化家園建設。”甘露村書記趙月夫的一席話,道出了這個東部小鎮迷人的重要原因。
作為首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村,甘露村黨委于2015年便展開部署,積極組織村干部,廣泛發動全村村民,通過制定有效的考核評分標準和獎勵制度,各項工作扎實推進。如今,甘露村垃圾分類準確率已達95%左右。農村人居條件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質自然提高了。
而在文明家園建設中,甘露村堅持設施提升和精神建設兩手抓。甘南橫灣水質清澈,周邊環境優美,是甘露村村民晚飯后散步的好去處,河邊的家風家訓宣傳欄是該村展示文明風尚的窗口。近年來,甘露村扎實開展“家風聚文明村風”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以“村規民約”“家風家訓”為抓手,穩步推進文明家園建設。
與此同時,加強對文化活動廣場、農家書屋的日常管理,成立民主法制學校,建立“甘露村學雷鋒志愿者服務聯盟”……一幅幅村民文化素質提升、鄰里互幫互助的鄉村生活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鄉賢文化構建和諧家園
如果說,文明治村是現代村莊管理的生動實踐,那么鄉賢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則是文化傳承的體現。在蕭山許多地方,反哺桑梓、澤被鄉里的鄉賢文化傳統還在延續。
梅東村是黨灣鎮的老先進村,新農村建設一直走在全鎮的前列,獲得了浙江省文明村、杭州市美麗鄉村精品村、區“十大和美之地”等一系列榮譽。
梅東村黨委書記施國軍毫不掩飾地說:“我們村這些年的發展,與村中鄉賢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這些年村里涌現出一大批愛鄉人士,他們利用自己的學識、專長、財富等助推家鄉建設。”
蔣柏榮,是從梅東村走出去的*浙商,致富后的他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2007年10月,他捐資300萬元,用于梅東村道路、橋梁建設;2008年7月,在梅東村建立“百榮愛心養老金”,每年捐贈80多萬元,分季度向村里6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2010年5月,捐資100萬元成立幫困救助基金,用于救助梅東村患重病或遭遇車禍等突發性災難的困難村民……至今蔣柏榮已累計為家鄉捐款1800多萬元。
鄉賢發達不忘家鄉發展,蔣柏榮并不是個例。去年,梅東村成立鄉風文明促進會,村里許多企業家、鄉賢紛紛捐資出力,支持村里建設。鄉賢力量,已然成為梅東村未來發展的新動能。
視線再從蕭山東部轉到南部,在戴村鎮的尖山下村,鄉賢幫扶助力鄉村建設同樣發揮了巨大作用。2011年,由尖山下鄉賢發起并創立的鄉親幫扶基金會成立,24名鄉賢共捐款十多萬元,用于幫扶村里困難學生、貧困殘疾人士和遭遇重大疾病的困難家庭。
而今走過八個年頭,加入基金會的鄉賢越來越多,幫扶的對象也越來越廣。“今年我們村被列為區級美麗鄉村提升村,為此基金會考慮將一部分資金投入到提升鄉村軟硬件環境上,以打造和諧家園為抓手,真正造福村中百姓。”尖山下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