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子吊得這么整齊!”“管理得真好!”“通常來說,已經到易發生病害的時間了,但是現在一點看不到……”
5月初,山東省壽光市趙旺鋪村番茄種植戶張天祥家的大棚中,一串串番茄圓潤飽滿,長勢旺盛,讓人紛紛稱贊于他對番茄的精心管理。
“光管理好不行,關鍵還得品種好。”張天祥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奧秘”——大棚里種植的紅果番茄,是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7家科研單位篩選出的強優勢雜交番茄品種。
5月2日~5日,“蔬菜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強優勢雜交種創制”項目品種展示會在山東壽光市和沂南縣舉行,集中展示了63個番茄、22個辣椒和37個黃瓜強優勢雜交品種。這些品種表現出了連續坐果能力強、抗病性強、產量高、品質佳、商品性好等特點,主要農藝性狀優于對照品種。
蔬菜品種待“升級”
張天祥家的大棚面積1.2畝左右,種植了約1900株番茄,一年種植兩季,年產量超過2萬斤,這能給他帶來5萬元左右的收入。
和張天祥一樣,我國許多農民依靠蔬菜產業增收致富。蔬菜產業在促進就業、促農增收等方面作用巨大,作為世界上蔬菜生產、蔬菜消費和蔬菜出口的*大國,我國蔬菜產業總產值位于我國種植業之首。
盡管是蔬菜大國,蔬菜育種及產業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是整體而言,我國蔬菜產業競爭力仍亟待加強。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進口種子中,進口額排在前十位的均是蔬菜作物,占進口額的72.5%。據了解,除了十字花科等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之外,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無論是遺傳資源材料、育種技術、品種選育,還是種子加工、綠色生產、規模化作業等方面,我國均存在差距。
農以種為先,提升蔬菜競爭優勢,重要源頭是培育優良新品種。近年來,我國在蔬菜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顯著成績,更快地將基因組學科研優勢轉化為生產力,更好地滿足蔬菜產業由產量數量型向綠色效益型轉變的需求,進一步增強我國蔬菜產業應對國際競爭的能力,需要從蔬菜品種上下功夫,從源頭上提升競爭力。
蔬菜品種“換代升級”,成為蔬菜產業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科技助力提升育種水平
針對上述問題,2016年,科技部協同各部委開展了“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項目“蔬菜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強優勢雜交種創制”,組織優勢科研力量進行聯合攻關。
該項目主持人、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君明告訴記者,該項目研究涵蓋了白菜、甘藍、番茄、辣椒、黃瓜等五種主要蔬菜作物。一方面,項目旨在研制主要蔬菜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新技術和新方法,“推動我國蔬菜基因組學與遺傳育種學的融合,將我國現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的領先優勢盡快轉化為市場品種優勢”;另一方面,是創制強優勢雜交種親本材料,培育出生產上急需的、具有與國外巨頭種業公司競爭能力的強優勢雜交新品種,全面提升我國蔬菜作物雜交優勢利用育種水平。
據悉,項目啟動實施兩年以來,各方面已取得很大進展,創新了一批新技術,發掘創制了一批優勢資源,各參研單位篩選培育出了一批強優勢新品種。
以番茄為例,在雜種優勢預測方面,構建了加工番茄微核心種質65份,對140個鮮食番茄育種親本進行了重測序;在雜種優勢利用技術方面,建立了利用基因編輯方法定向創制番茄雄性不育系的技術;在優異親本創制方面,篩選鑒定了600份番茄高代自交系,獲得8份優良自交系。
據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建昌介紹,本次展示會上,共有20個紅果番茄、20個粉果番茄和23個櫻桃番茄強優勢新品種參與展示,與對照品種相比,這些番茄雜交品種增產普遍達到8%,抗病性突出,粉果番茄在貨架期、商品性、綜合抗病性方面有了顯著改善。
李君明介紹,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研發出16項強優勢雜交育種技術,創制出自交親和系12份、自交不親和系6份、雄性不育或雌性系11份、其他優良材料8份,選育出強優勢雜交種或組合24個,累積推廣30.52萬畝。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24項,發表論文41篇,獲得或申請新品種權及品種登記12項。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優良強優勢雜交種的推廣力度,”李君明說,“選育出來的品種要實實在在應用在生產上,來推動我國蔬菜品種的換代升級,實現我國蔬菜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