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伙兒平時都遇到過這種情形:打開電視,新聞就報道哪兒農產品又滯銷了;瀏覽網頁,又會見到各種農民伯伯辛苦種植,卻賣不出去產品的圖片。人都有惻隱之心,這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著能幫一把是一把,盡點綿薄之力,于是便痛快地掏腰包了。在此,小編可得提醒了,當心這可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新型“悲情”營銷。近期的“臨猗蘋果滯銷”事件就逼得當地政府出面澄清,根本沒有此事。那么問題來了,熱心網民們在電商平臺上慷慨解囊的“滯銷蘋果”又是哪兒來的?
其實這背后的原因很明顯,就是有人以農產品滯銷為由,博取大眾同情心,甚至以次充好地來銷售自己的產品。造成的結果就是,利益流入別有用心之人的口袋,而為他們濫竽充數行為買單的卻是我們兢兢業業的農民百姓。比如說,現在看到街邊的乞討人員,還有多少人能不假思索的解圍呢?所以,這消費的不僅是農民及當地形象更是社會同情心。“讓農民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不應該只是說說而已。
針對這類問題,其實電商平臺也可有所做為,比如加強對類似打著“滯銷”招牌商家的資料審查。相關地方也可以及時的出面澄清,維護當地形象。
雖說這次事件是個“烏龍”,但農產品滯銷問題真的不容忽視。滯銷的根本原因是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這就不可不提供給側改革了。農業生產不能拍腦袋做決定,應該科學合理地超前規劃,做好“攻略”,可以充分理由互聯網、大數據等帶來的便捷,為真正優質農產品打開銷路。
其實,更重要的是在“滯銷”之前,就做好產銷對接。比如,可以由地方政府牽頭,做好農超對接,發展訂單農業。或者利用多方面渠道,廣而告之,利用地理或自然優勢吸引消費者,借機建立品牌,為日后全面推廣做好鋪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