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文化是鄉村歷史文化的遺存和積淀,又是鄉村文脈傳承的載體。開展鄉愁印記保護工作,既有效拓展了政協履職新功能,也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新的“助力點”。近期,江蘇省宿豫區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圍繞鄉愁印記資源保護開展調研座談,為助推宿豫“幸福家園”建設建言獻策。目前,全區現有各類文物保護單位51處,博物館館藏文物32件,檔案文獻8件,非遺項目100多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9人,*古樹名木13株,鄉愁印記內容豐富、種類多樣,但由于鄉愁印記的保護利用缺乏頂層設計、缺少專業人才、經費投入不足、資源開發不夠,導致不少印記面臨被忽視被遺忘被破壞問題。
調研中,委員們認為,要統籌規劃,落實責任,全面抓好保護和利用工作,讓鄉愁印記守得住、看得見、用得好。
一、注重頂層設計,統籌推進鄉愁印記保護工作。鄉愁印記的保護缺少統一管理,如古樹、古村落、古遺跡等鄉愁印記的保護職能分散于農委、規劃、文廣等部門,各部門重視程度不同,工作推進不平衡。建議在市、縣(區)層面建立鄉愁印記保護聯席會議制度,由文廣、農委、規劃、財政、發改、水利、旅游、各鄉鎮等單位負責人參加,強化部門聯系,共享信息資源,形成工作合力。研究出臺鄉愁印記保護和利用工作實施意見,明確工作標準和部門職責,將鄉愁印記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經費投入增長機制。鼓勵企業、民間團體和個人積極參與鄉愁印記保護利用工作,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保護機制。
二、建強專業隊伍,提升鄉愁印記保護工作水平。鄉愁印記專業人才匱乏,傳統手藝人、民間藝人等年齡普遍偏大,后繼乏人,技藝手藝的傳承青黃不接,面臨斷層。建議在我市實施“千名拔尖人才培養工程”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和引進鄉愁印記保護利用所需的各類專門人才,不斷提升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鄉愁印記保護利用成果的研究、運用和推廣工作。要廣泛吸納民間藝人、鄉賢人士、文藝骨干等組成民間保護隊伍,充分發揮傳承人的傳、幫、帶作用,努力提高鄉愁印記保護工作質量。
三、深挖特色資源,打造宿遷鄉愁印記文化品牌。現有的鄉愁印記知名度不高,集聚不夠,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建議加大品牌創建力度,采取打包、組團等方式積極推動*、省級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工作,實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散變聚,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丁嘴跑驢等鄉愁印記得到更高水平的保護和利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合理利用鄉村自然景觀、傳統民俗等,建成一批獨具特色的傳統村落,活態傳承鄉愁文化。繼續豐富鄉愁場館內涵,加大鄉愁資源征集力度,形成宿遷鄉愁名品+鄉愁村落+鄉愁場館“1+1+1”特色鄉愁文化體系,凝聚資源優勢,擴大社會影響力。
四、加大宣傳力度,發揮鄉愁文化團結育人作用。多種形式開展鄉愁文化宣傳活動,不斷提高鄉愁印記保護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率。整合弘揚時代主旋律的鄉愁文化資源,研究實施鄉愁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旅游景點“三進”工程,結合“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和各類傳統節日,實施鄉愁文化進社區工程;依托建設中小學非遺項目傳承基地(傳習所),實施鄉愁文化進校園工程;結合燈會、廟會等特色旅游活動,實施鄉愁文化進景點工程。持續開展鄉愁印記資源普查、征集、整理工作,在編纂宿遷“兩代五古”系列叢書基礎上,推進鄉愁印記要覽、民間文學故事集等資料搜集整理工作,打造留鄉愁、學鄉賢“鄉土教材”。
五、拓展旅游功能,實現保護與開發的良性互動。推進鄉愁印記保護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既利于激發傳統村落的發展活力,又可促進鄉愁保護利用的可持續化。建議由旅游部門牽頭,挖掘我市人文、歷史、民俗等特色,加大鄉愁印記產品推介、展示、銷售力度,引導各地開發特色旅游商品,在做好東哥家鄉“鄉愁禮”“鄉情禮”“見面禮”等系列產品基礎上,開發具有宿遷特色的鄉愁旅游產品;提高鄉愁資源的互動體驗性,開發手工香油、蠶桑種植、草簾編織等旅游體驗項目,逐步建立符合市情、對接市場的鄉愁印記保護體系,使得全市*鄉愁印記資源得到全面保護利用和傳承弘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