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昆明市彝鄉石林是昆明除3個*貧困縣區外,6個有脫貧任務的縣(市)之一。由于石林縣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屬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特別是在一些地理位置偏遠、石漠化嚴重、干旱缺水、土地貧瘠的邊遠少數民族山區村寨,發展基礎薄弱,群眾發展意識、增收能力不足,以及因病、因學、因殘等原因,仍存在貧困點多、貧困程度深的情況,經兩輪*識別,現在石林還有貧困人口777戶2396人,零散分布于83個行政村。
為在與全市同步全面實現小康的路上不落一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群眾掉隊,近兩年來,石林嚴格貫徹落實好中央和省、市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堅持把*扶貧、*脫貧作為*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在做好*識別基礎上,石林把脫貧攻堅的重心放到扶關鍵、扶根本、扶長遠上,注重扶貧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與扶志相結合,與解決集體經濟空殼村相結合,與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相結合,全面同步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石林結合實際,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因地制宜發展蔬菜、辣椒、人參果、山羊等特色優勢種養殖產業,通過產業合理發展,帶動大量農村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切實增收,按下“快進鍵”、打好“組合拳”、形成“合圍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駐村扶貧踏實到位 適宜產業“滴灌”到人
石林積極探索推進黨建扶貧“雙推進”,2017年至今,共選派83支駐村扶貧工作隊、399名工作隊員到一線駐村扶貧,根據各鄉鎮(街道)各村不同的發展現狀與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不斷探索群眾增收致富新路子。
隨著石林*扶貧工作不斷推進,成效在不斷顯現。位于石林街道的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林口鋪村委會,全村720戶人家中曾有14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于掛鉤幫扶及產業“造血”扶持,如今貧困群眾漸漸鼓起了腰包,提振了精神,開啟新生活。
“從年初經過培訓學會辣椒種植的要點后,我家管護好3畝辣椒苗,總共可以有1萬多元收入。”林口鋪村委會大林口鋪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田國才,悉心照料著自家房前的辣椒苗。打理完辣椒苗,田國才又忙著去喂養小羊羔。得益于駐村工作隊的掛鉤幫扶、技術指導,田國才家養起了39只山羊,并掌握了養殖技巧。“扶貧隊員經常來我家,隨時關心著我家的生活和種地、養殖情況。如果沒有扶貧好政策和他們的幫扶,現在的日子依然難過。”田國才說。
石林扶貧攻堅戰號角吹響后,石林縣委組織部、縣國土局、石林街道等多個單位,抽調得力人員組成扶貧工作隊,進駐林口鋪村委會,訪民眾、聽民聲、查短板、找窮根,對癥下藥、*施策、掛圖作戰。養殖豬、牛、羊、雞,流轉土地,就近務農,外出務工,在石林縣林口鋪村委會,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像田國才一樣,至少有一個符合自家實際情況的增收項目。這些項目不僅明明白白寫到村組公示欄里,也清清楚楚刻在每個工作隊員心中,形成了林口鋪村*扶貧的精髓。
“因為每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不同,還有勞動力情況、種養殖經驗也不同,所以必須根據各家各戶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產業,絕不能搞一刀切,不讓‘小馬拉大車’。”石林縣委組織部派駐林口鋪村委會*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袁春紅說。據統計,2017年,林口鋪村委會貧困群眾的人均純收入達到5524元,14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44戶實現了“兩不愁 三保障”,剩下4戶也將在2018年內甩掉“窮帽”。
主打產業示范帶動 群眾增收有門有路
近幾年,石林通過特色產業帶動發展促脫貧的實例不勝枚舉。位于石林西北方向距縣城25公里的小密枝村委會,是目前石林3.6萬畝辣椒種植的發源地以及交易中心。2017年4月,小密枝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分別成立“山頭上辣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及“山頭上辣椒交易市場”,形成“黨組織+合作社+經紀人+農戶”模式,并形成自主辣椒品牌“密枝紅”,走出一條集體增收致富、帶動產業扶貧、輻射全縣辣椒產業的發展路子。
在2005年前,屬市級貧困村的小密枝村曾經同樣增收無門。從2005年開始,小密枝村響應石林縣委、縣政府號召,以黨建引領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探索發展路徑,引進試種臺灣朝天椒品種120畝成功后,由黨員干部帶頭種植辣椒,辣椒種植在村內逐步鋪開。2012年開始,小密枝辣椒種植逐步開始在縣內擴大,辣椒品種從單一的朝天椒品種發展到朝天椒、美人椒、線椒3個系列20多個品種。2017年4月,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并在本村外出經商村民李坤的資金支持下,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現金入股、成員入股等方式籌集投資1300余萬元,建設“山頭上辣椒交易市場”,涵蓋收購、加工、分揀、包裝、冷庫、烘干、標準化育苗基地、辦公樓等設施設備。2017年8月23日,交易市場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至2017年11月底,共交易辣椒超過8000噸,*日成交量達238噸,每畝辣椒收益達4500元。在小密枝村黨總支、合作社和交易市場的共同推動下,小密枝村群眾戶均種植辣椒5畝以上,收益達2萬元以上,更輻射帶動全縣辣椒種植面積達到3.6萬余畝,產量達2.88萬噸。
小密枝村黨總支書記張樹華說,小密枝村辣椒產業發展獲得成功,但并沒有局限于“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而是積極承擔*扶貧責任,帶動增收脫貧。針對本村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委會通過合作社在辣椒交易市場為每戶貧困戶提供一個清潔崗位,每人每月工資2000元,整個收購期每戶貧困戶收入6000元,村委會還通過農技員提供辣椒種植技術支持,移栽時組織黨員義務栽種,免費提供部分化肥、農藥及種子,幫助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辣椒,確保3戶建檔立卡貧困全部超過脫貧標準。對于其他村委會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同樣施以援手,優先吸納具有勞動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市場務工,并提供辣椒種植技術指導,2017年8月至11月收購期內,辣椒市場吸納就近務工1萬余人次,實現村民就近務工收入108萬元。
為擴大種植面積,合理布局迎接新發展前景,從2017年12月開始,小密枝合作社組織技術骨干分別到鹿阜街道、石林街道、圭山鎮、長湖鎮、大可鄉等鄉鎮(街道)的村委會開展辣椒育苗、種植、管理、采摘等技術培訓。2018年合作社計劃再自籌資金2400萬元,在圭山、長湖兩鎮建設兩個規范的交易市場,帶動全縣1.8萬戶農戶種植辣椒5萬畝,讓更多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切實增收。
量貧而行量力而為 “造血”激發內生動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增添貧困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和“造血”能力,也是石林在產業扶貧工作中所探索實踐的一項重點。在長湖鎮和西街口鎮的3個村委會,29戶8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群眾,受益于石林縣政協及教育局幫扶,發展起一年可種四茬的大棚人工食用菌栽培產業,并掌握栽培技術。目前,方便管理經營和互助合作,見效快、收益高、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成效已初顯,群眾開始有了可觀收益。
“我家首批有4500個虎掌菌的菌袋,經過一個半月出菌達標后每個純收入0.8元,全部純收入有3600元,可采摘3茬總共2噸左右,采完后還可以種另外3個品種的人工菌,全部賣出后預計能有3萬多元收入。以前苦幾年都掙不到這么多錢!”2018年1月底,長湖鎮雨勝村委會貧困戶李忠勝先后種下了平菇菌和虎掌菌的菌包,和其他6戶均有家人因病致貧的群眾互相幫工,共同種好菌子以增收擺脫貧困。
自2017年10月以來,石林縣教育局先后組織駐村幫扶職工3次入戶開展進村入戶摸底調查,全面準確掌握貧困戶生產、生活狀況,對貧情作了*分析,通過幾輪走訪,根據西街口鎮綠水塘村委會、長湖鎮雨勝村委會和所各邑村委會交通相對便捷、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等優勢,聯系好提供技術指導及收購的相關企業,動員3個村委會的貧困群眾發展食用菌產業。發展食用菌種植需要大筆啟動資金,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無法承擔這筆費用,為解決資金問題,石林縣教育局積極號召全縣教職工自愿捐款,同時動員愛心企業捐資支持參與扶貧工作。短時間內,教育系統和愛心企業共籌集扶貧資金77萬余元,解決了貧困戶種植食用菌的資金問題。接下來,為解決食用菌技術和產銷問題,石林縣教育局協調企業給予技術上的指導,形成生產、技術、銷售一條龍服務,促成公司與農戶簽訂生產銷售合同,公司以*市場保護價收購食用菌產品,把農戶風險降到*。在一系列幫扶措施下,29戶貧困群眾的食用菌栽培大棚先后建起,種下食用菌包并進入了產品收獲期,激發起貧困戶們脫貧的內生動力,有望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石林注重在產業扶貧*施策上下功夫,*掌握貧困戶致貧原因,堅持因戶施策、分類指導,實實在在列出幫扶措施并確保到戶到人,增強幫扶實效,同時立足村情科學分析、深入調研,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有效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