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分別屬于浙江、福建4個縣的13個鄉鎮,坐在一張桌子邊,結成了鄉村振興浙閩邊界聯盟。這種突破行政區劃限制、抱團發展的新模式可謂是一種創舉。
該聯盟包括浙江的慶元縣和福建的政和縣、松溪縣、壽寧縣等4縣13個鄉鎮。這13個鄉鎮山水相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方言相似,結成發展聯盟有很好的地緣基礎。此外,這些鄉鎮都坐落于大山深處,生態環境良好、產業布局相近,但體量都不大,都存在邊界糾紛調解難、村級規劃難、產業發展難等問題。良好的地緣基礎,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又相似,這給結成聯盟創造了前提條件。
在國內,像這樣的鄉鎮其實并不少,能突破行政區劃限制結成聯盟的卻不多。因為邊界的管理向來是問題,如果地處山區,更是難上加難,比如交通不便、執法力量薄弱、兩地協調困難等,都容易給彼此合作帶來隔閡。而這13個鄉鎮能走到一起,可見相關部門是動了腦子、下了決心的。
這13個鄉鎮為什么能把這件事辦成?除了共享地緣優勢和面臨共同挑戰外,*重要的是這些鄉鎮的管理者都對鄉村振興這個宏大命題有著深刻的理解,對自己管理的鄉鎮的發展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強烈的使命感。這些才是讓大家*終坐到一起的黏合劑。
聯盟的成立可以看作一個重要節點,說明彼此已經達成了共識,接下來就是怎么干了。這13個鄉鎮的老百姓能否*終得到實惠?之前面臨的問題能否真正得到解決?這個聯盟能否成為其他邊界區域協調發展的樣本、為其他地方提供有益借鑒?*后都落在這3個字上:如何干。
緊緊抓住鄉村振興這個“牛鼻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從成立之初,聯盟就以“鄉村振興”為目標,可見13個鄉鎮的管理者在這一點上已達成明確共識,接下來聯盟所有的工作都要緊扣這個主題、圍繞這個中心。
發揮比較優勢,抱團發展。以我所長,補他所短,方能實現多贏。這個聯盟中的各個鄉鎮雖然在自然資源、產業類型上有相似性,但仍有廣闊的合作空間。比如,聯盟成員正在構建一個高效農業產業協同發展機制,這樣就可以在聯盟內優化勞動力、商品、資金、技術等資源配置。有的鄉鎮可以出技術、跑市場,有的鄉鎮可以出場地、出人員,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實現共贏。
建立協同機制,暢通溝通渠道。聯盟畢竟剛成立,在具體操作執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磕磕絆絆,這需要建立聯席會議之類的溝通機制,為以后的發展提供機制保障。此外,溝通機制的建立也有助于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比如跨界污染和糾紛聯動處置機制、邊界區域的綜合執法等都可納入這個框架中來,提高效率、減少糾紛或推諉。
鄉村振興不是一句空口號。打破舊有的思維模式,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創新發展,無疑是鄉村振興浙閩邊界聯盟給大家的寶貴啟示。希望未來有更多地方能有類似探索,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有益經驗。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