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小戶,剩下大戶”是市場的一個規律,對于生豬養殖行業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提升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化、自動化、標準化水平,規模化企業將逐步增多,產業結構將得到優化,行業管理將得到進一步規范,生豬產業鏈將更加健全,養殖戶和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也將得以增強。
5月3日,國家農業農村部信息顯示,全國500個農村集貿市場仔豬平均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下跌39.9%;2018年第17周的16省(直轄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下跌,周平均值每公斤13.77元,環比跌0.2%,同比跌28.9%。全國活豬平均價格10.7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1.5%,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2%。
實際上,多地豬肉價格已經連續多年下跌。河南省畜牧局檢測數據顯示,今年2月以來,河南省豬肉價格持續下跌。從1月份的14.99元/公斤下跌至4月25日的9.81元/公斤,下跌幅度達到34.6%,跌破2014年4月份的*點,創下了2010年5月份以來近八年的新低。據安徽省物價局價格監測局價格監測數據,4月26日,安徽省生豬平均出場價每50公斤513.19元,與上月同期比下降3.85%,與去年同期比,下降32.07%。
當下,豬肉市場行情低迷,受市場恐慌心理影響,短期內恐怕也難以改觀。豬肉價格下跌,會使得養殖戶和企業的恐慌心理加重,導致生豬集中出欄拋售,增加市場供應,這會在一段時間內進一步拉低豬肉價格。對于養殖戶和企業而言,則陷入一種“賣也虧,不賣也虧”的尷尬境地。尤其是受到飼料價格上漲影響,養豬成本增加,生豬養殖戶的承壓變重。
在分析導致豬肉價格下降的原因時,我們要了解“豬周期”波動對豬肉市場的影響。所謂“豬周期”指的是一種經濟現象,其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簡而言之,豬肉價格上漲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了“豬周期”。
除了受到“豬周期”影響之外,豬肉價格下跌還有兩個原因:其一,生豬養殖行業的規模化擴張,使得生豬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有效地增加了生產供給,這是整體趨勢;其二,消費者對豬肉的需求出現疲軟,膳食結構更加均衡,食物攝入來源更加多樣,這是客觀現實。
目前國內生豬產業鏈還未形成,養殖、屠宰、冷鏈物流、深加工等環節仍然脫離,未能形成全產業鏈。因此,生豬養殖戶和企業對養豬成本的控制能力,以及對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
可以預見,豬肉價格的下跌,必然會對生豬養殖行業形成沖擊,規模較小的養殖戶和企業抗風險能力較低,可能會慢慢退出市場,剩下的則多數是中等以上規模的大戶和企業。“淘汰小戶,剩下大戶”是市場的一個規律,對于生豬養殖行業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提升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化、自動化、標準化水平,規模化企業將逐步增多,產業結構將得到優化,行業管理將得到進一步規范,生豬產業鏈將更加健全,養殖戶和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也將得以增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