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筐圓實驪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一首元代鄭允端的《葡萄》,道出了從古至今人們對葡萄的喜愛。如今,這惹人憐愛的珍果成了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暗樓村果農們的“心頭寶”,在產業經濟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果農住上了“葡萄樓”,開上了“葡萄車”。
濟寧市金鄉縣暗樓村位于萊河北岸,交通便利,氣候適宜,土層肥沃,自然條件優越。轄內有兩個自然村,是金鄉街道精心打造的“城南萬畝保護地葡萄園區”所在地。
“我從1983年開始種葡萄,1993年的時候去日本引進了100棵芽苗一共是500塊錢,這個錢放到當時可是不少了。到了1998年的時候培育成功也賺了錢,就帶動著俺隊里的人一起種。”今年67歲的金藤合作社理事長周厚坤告訴記者,種蒜要蹲在地里貓著腰干活非常辛苦,他個子高更是難受得不行,就琢磨著種點其他農作物。*初他只有一畝八分地,就這些地上,葡萄給他帶來每畝近萬元的收入。
周厚坤介紹,后來隨著種植葡萄的村民越來越多,為了便于管理中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收購銷售,2008年成立了合作社。記者了解到,周厚坤不僅僅是合作社的理事長,還是暗樓村高票當選的村委會主任,他不僅給予果農技術上的傾情幫扶,對附近村莊的殘疾人更是“扶上馬送一程”。
金鄉街道暗樓村村民周中潭,與妻子一樣都是下肢殘疾,兒子又是聾啞人,全家重活干不了,技術活不在行,做生意又沒資金,以致在村里窮的出名。合作社了解到他的情況后,免費向周中潭支助了價值3000元的葡萄苗木,還協調來2萬元低息貸款,幫助他建起四畝溫室大棚。又專門選派了兩名技術人員,在葡萄的種植、肥水管理、地膜覆蓋、節水環保等多方面處處“開小灶”,使他迅速踏上了富裕路。周中潭所種的四畝大棚葡萄總收入10多萬元,讓他不僅還清了所有欠款,翻蓋了新房,還購買了一臺小型旋耕機,利用農閑時節為別人耕耙果園,每年又可往腰包里裝進上萬元。
周厚坤種了三十多年葡萄,他靠著勤奮自學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成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被當地農民譽為“葡萄大王”。多年來有求必應,將自己掌握的葡萄種植管理技術,無償傳授給前來取經的村民,使得他所在的金鄉街道大棚葡萄基地,種植規模由過去的不足50畝發展到現在的萬余畝,畝均效益達到2萬余元,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同時,為了更方便地服務村民,幾年前合作社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初只有產品簡介、供求信息等少數幾個模塊,由于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時,基本上成了擺設。2013年合作社聘請了技術人員,對網站功能進行改進,增加了技術互動、網上講堂等新內容,并定期維護和更新。周厚坤說:“網上指導生產管理,即方便了社員,減輕了技術人員的工作量,又能強化統一管理的功能,一舉多得。”
小小的葡萄成了村民的“致富果”,暗樓村也被打造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葡萄名村”。如今,暗樓村葡萄種植面積近1400余畝,畝均純收入2萬余元,形成了集葡萄種植、育苗、溫室大棚建造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