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鄉村”牌,把發展旅游與振興鄉村結合起來,把田園風光、秀美鄉村變成聚寶盆。
5月18日,萬紹碧推開虛掩的老屋房門,屋內大大小小的壇子擺滿一地,抽出緊撐的竹篾,掏出壓實的絲瓜瓤,她一壇一壇地尋找。“嗯,這壇是我做的,那些是媽媽做的,有的已有10多年。”她說,在涪陵,榨菜被稱為“碟中之舞”,是家和時間的味道,一代代延續傳承。
基于這種情愫,今年,執掌著榨菜品牌企業辣妹子集團的萬紹碧決定注入重資,打造一個占地約380畝的榨菜文化小鎮。該項目是一個集鄉村旅游、榨菜文化展示、休閑體驗等一體的文旅農商貿綜合性項目。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旅游興農的利好政策下,越來越多像萬紹碧一樣有情懷的企業家,投身鄉村發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達130萬人,帶動農民就業100萬人,帶動33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有力促進了鄉村大發展。
重慶鄉村旅游規模壯大態勢良好
5月18日,在渝北圣名世貿環球城,第八屆重慶市農家樂鄉村旅游休閑節暨第二屆重慶生態燒烤美食節盛大啟幕。
本屆鄉村旅游休閑節以“慢享生活,樂游鄉村”為主題,匯聚了全市1700多家星級農家樂、鄉村酒店、民宿和鄉村旅游景點,以及各大品牌燒烤餐飲企業等參與,還吸引了來自四川、浙江、山東及臺灣等地行業代表近100人來渝觀摩、交流學習。
連續3天的活動精彩紛呈,包括:1700余家星級農家樂打造的星級農家樂長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著各自的特色;20家星級農家樂帶來的鄉村生態宴席展示;重達4噸的全國首創生態環保不銹鋼烤爐,無煙烤制全牛;來自全國各地的鄉廚大師現場展示絕技,100余人同臺競技鄉村菜品烹飪技能,爭奪*鄉廚大師榮譽;多個鄉村旅游景點帶來的現場情景展示,如趣味農耕體驗、消夏露天電影、創意集市……
據市旅發委數據,截至2017年,重慶市共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2個、示范點23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14個、名村7個,涌現出一批鄉村旅游精品。近5年來,全市鄉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和23.5%。去年,全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7億人次,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510億元。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重慶市鄉村旅游增長勢頭喜人,但與毗鄰的四川、貴州等相比,總量不大,產品供給還不夠豐富、同質化競爭明顯、品牌影響力還有待提高。”市旅發委副主任秦定波表示。
“旅游+”全產業鏈發展是路徑
打好“鄉村”牌,重慶鄉村旅游需要再發力。
怎么發力?秦定波認為,在全域旅游視角下,鄉村游不再是簡單的農家樂建設,而被賦予更多價值和使命,既要尊重農耕文明,又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用前瞻性創新思維,全產業鏈發展,樹立優質旅游發展理念。不能一哄而上,相互模仿、抄襲,搞形象工程。
近年來,重慶市各區縣作了不少有益探索,并取得許多成功經驗:
如,*扶貧開發重點縣——城口縣的東安鎮興田村,該村地處秦巴山區深處,遠離縣城67公里,是一個典型的高寒地區貧困村,人均耕地不足0.6畝,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實施“鄉村旅游+易地扶貧搬遷”旅游扶貧開發后,興田村70%的外出務工青年回鄉創業,占65%的農戶從事鄉村旅游接待,其中60多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了8.7%。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上,該村還得到中央領導的表揚和肯定。
萬州按照“見青山、看綠水、記鄉愁”的思路,推進鄉村旅游與景區融合,與小城鎮、新農村、整村、片區及易地搬遷扶貧、特色農業基地及園區建設結合,推進鄉村旅游向規模化、集約化、品質化發展轉變,著力打造10個重點旅游小鎮和多個特色鄉村旅游景點,構建跨區域、區內一日游、二日游、主題游、休閑度假游、養生養老游等10條旅游線路。一季度,該區接待游客量、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8.16%和40.4%,其中鄉村旅游功不可沒。
秀山圍繞建設“武陵山區文化旅游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目標,大力推動農旅、文旅、林旅、康旅深度融合,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工程。目前,當地建成星級農家樂45家,建成高山生態避暑納涼和農業觀光體驗示范點30個、鄉村旅游接待戶444家;創建國家A級旅游景區4個;清溪油菜花、洪安平馬茶園獲得中國美麗田園景觀;楠木村等15個村納入全國旅游扶貧重點村,建卡1006戶,實現脫貧949戶,脫貧人口4198人,鄉村旅游發展成效明顯。
產業融合發展要“同頻共振”
“旅游興村,面向的是持續變化的旅游需求,經濟效益釋放相對較慢,因此鄉村旅游需要‘旅游+’,但怎樣才能達到1+1>2的效果,則需要各產業‘同頻共振’發展。”市政府旅游發展*顧問、重慶旅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說。
萬紹碧之所以敢于注入重資打造榨菜文化小鎮,她看中的正是涪陵榨菜在一二三產業齊頭并進的發展。
據涪陵區榨菜管理辦公室的數據,在*產業上,該區種植青菜頭70多萬畝,種植面積、產量及成品榨菜產銷量居全國*,全區有60多萬人直接或間接從事榨菜行業;在第二產業上,該區有榨菜生產企業36家,其中*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13家,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出口東南亞、歐美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謂自帶“粉絲”,必將為第三產業的鄉村旅游輸送不竭動力。
石柱以“五彩鄉村、風情土家”為主題,依托民宿、森林、湖泊、高山、峽谷、梯田、古鎮等特色資源,打造出一批休閑、觀光、采摘、體驗、研學等形式多樣的旅游景點、觀光點、體驗點,并大力建設七曜山特色山鄉休閑度假區、大黃水鄉村旅游示范區、環縣城鄉村休閑旅游區、沿江鄉村旅游區等。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發展新路子,推廣“農民變股東、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及“專業社+農戶”“公司+農戶”“景區帶村”等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一季度,該縣游客接待量、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分別增長97.16%、140.53%,鄉村旅游正聚合出磅礴之力。
南川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也很有心得。有別于傳統鄉村游景點建設,該區串聯區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荷蘭花卉園科普教育基地、十二金釵大觀園等,適時推出研學旅游新業態。目前,園區開園近兩年來,吸引游客900余萬人次,成為重慶市鄉村旅游的一朵閃亮“金花”。
區縣行動城口扮靚“大巴山森林人家”
“住森林人家,聽巴山夜雨”,已成為城口鄉村游必體驗的美妙經歷。
近年來,城口充分利用“大巴山*自然保護區”“九重山國家森林公園”“巴山湖國家濕地公園”三塊金字招牌,按照“重點景區+鄉村旅游集群片區”的發展思路,注重反城市化,體現差異化、特色化,規劃建設20個“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區。
通過深度挖掘生態特色和文化內涵,城口建成20多種鄉村旅游業態,滿足了游客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推動了“鄉村度假”向“鄉村生活”的轉變,形成了“一戶人家一種感知,一個片區一個主題,一個季節一種體驗”的發展格局,以“大巴山森林人家”為載體的鄉村旅游品牌效應逐步凸顯。
2018年是城口鄉村旅游發展攻堅之年,城口將以重點景區和鄉村旅游集群片區建設為抓手,以探索旅游扶貧“三變”改革為切入點,以融入長江三峽旅游“金三角”為突破,從增強旅游融合發展能力,提升旅游品牌影響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入手,打造城口鄉村旅游升級版,推動城口鄉村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增強城口旅游發展后勁。力爭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6億元,旅游投入7.2億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