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需要*真正意義的變革,要實現工作導向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調整,要實現生產方式和消費取向的重大轉變。具體講,要加快實現“四個變革”。
價值導向的變革
過去,“三農”工作的價值導向是數量優先、越多越好,主要圍著增產轉;現在,農業生產連年豐收,數量已經不是主要問題,質量成為主要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價值導向和思想觀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變起來更非易事。價值導向的轉變,是新時代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動力。各級政府和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要帶頭轉變觀念。一是過去長期形成的增產導向要轉過來。不能再以GDP論英雄,單純以總產、單產、商品糧調出量等為依據進行評比排序,在推進農戶適度規模經營的過程中不能再人為壘大戶。二是新的提質導向要盡快建起來。牢固樹立質量*、效益優先的理念,堅持質量就是效益、質量就是競爭力,鼓勵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綠色供給。三是考核方式要配套跟上。加快構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把綠色發展、質量安全、帶動小農戶增收等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引導人才、科技、裝備等各方面力量聚合到質量興農上來。
扶持政策的變革
過去總結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經常講三句話,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可見政策的巨大作用。適應價值導向的變化,政策支持必須相應做出重大調整,引導和適應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的要求,引導和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引導和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過去的政策目標大多是扶持增產,支持領域大多是生產環節,支持方式大多是給錢給物,這對于推動農業增產增收發揮了很大作用;現在,農業發展形勢變了,目標要求變了,政策也要隨之調整。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要加快制定相應的政策體系,推動科技研發、農業補貼、項目投資等主要投向綠色發展、質量提升、效益提高等方面。
當前*為重要的政策變革,就是要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基本原則落到實處,按照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的要求,逐項對應落實,轉化為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綠色發展的具體政策??上驳氖牵斍柏斦a貼政策已經做出了相應調整。2018年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財政重點強農惠農政策中,包含了支持農業結構調整、支持綠色高效技術推廣服務、支持農業資源生態保護和面源污染防治的內容。在實際工作中,要盡快對原來各級政府出臺的“三農”扶持政策進行全面清理排查,凡是不符合綠色發展的都要盡快調整或取消。
生產方式的變革
農業生產方式是價值導向和扶持政策在農業經濟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和資源利用、農產品質量、鄉村環境等方面的關系*為直接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講,有什么樣的價值導向和扶持政策,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也就決定了有什么樣的現實結果。當前農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許多都與生產方式的不科學、不恰當有關。在以往工作中,我們有時忽視或放松了依據自然資源稟賦對生產布局進行調控,由此造成一些產業布局和生態環境容量的不匹配。此外,在種養業生產中,過去普遍存在重產品產出,忽視成本核算,尤其是忽視自然資源成本核算的情況,種地往往是大肥大藥,一些缺水地區還在搞大水漫灌,由此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蔓延,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自然生態環境的退化。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要求生產方式作出相應調整,既要考慮當前利益,也要考慮長遠利益;既要考慮局部利益,也要考慮整體利益;既要考慮經濟利益,也要考慮生態利益。
農業生產者是生產方式變革的主體,既是實踐者也是受益者,必須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的積極性。要切實加強對生產者的科學素質提升和技能培訓,把更多的資金和項目轉到“智力支持”上,使廣大農民普遍掌握生態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的基本理論,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種養結合綜合利用等科學技術,使清潔生產、綠色生產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行政主管部門要深化農業領域“放管服”改革,讓農民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放開手腳大膽闖、大膽試;加強宏觀規劃和區域布局引導,加快示范園區建設步伐,打造可看、可學、可借鑒的綠色發展樣板。科研推廣部門要加快調整科研創新方向與重點,重點研發推廣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環保技術,加快突破東北黑土地保護、南方重金屬污染治理、秸稈綜合利用、華北地區節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關鍵技術。農業生產者應當摒棄高投入、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充分汲取中華傳統農耕文明所蘊含的“順天應時、道法自然、物盡其用、保護資源”的綠色發展理念,主動采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技術,抓住綠色轉型機遇,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消費習慣的變革
消費習慣的形成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經濟原因,還有文化影響。在過去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市場供需關系緊張、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往往是有什么就消費什么,消費者處于從屬地位。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新形勢下我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個別品種供給不足并存,消費者選擇對生產方式的影響日益增強。一些專家認為,當前我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存在問題,人均動物性食物消費增長加快,食用油脂過多,消費變化一方面拉動了畜禽和水產養殖業迅猛發展,另一方面也間接造成農業生態環境的壓力增大以及部分人群血脂異常等營養性疾病高發。據有關資料,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有機農業生產國,有機食品消費量繼美國、歐盟之后居世界第三位。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未來消費者將更加關注營養均衡和膳食健康,關注產品生產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將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一支重要社會力量。
消費習慣的形成和變革是需要引導的,要充分調動和發揮社會各界力量。一是要大力宣傳推廣平衡營養科學膳食的理念,讓消費者“懂”。許多城市消費者動物蛋白和脂類平均攝入水平較高,肥胖癥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多,需要加大科普力度,倡導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在日常膳食中的比重,培養健康的飲食消費習慣。二是大力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讓消費者“會”。品牌是一種宣傳,也是一種保證。要切實加強農業品牌規劃、建立扶持保護機制、完善品牌標準體系、建立品牌目錄制度和推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等各方面工作,提高全社會“創品牌、育品牌”的意識。三是加強對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生產模式的引導和管理,讓消費者“信”。嚴格產品的認證標準和過程管理,加大市場監管力度,使消費者放心,穩步擴大生態和環境友好型農產品所占市場的比重。同時,還要鼓勵支持倡導健康消費的社會團體的發展,更多地發揮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力量,特別是社團組織在科學知識普及、綠色產品體驗、市場監督、輿論引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培育和擴大新的消費群體,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農業綠色發展的推動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