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杭州市農業局、市委黨史研究室、市種業集團和臨安區政府共同組織的“助力‘百千萬’、服務新三農”春耕備耕科技下鄉主題活動在臨安區湍口鎮拉開帷幕。
在活動啟動儀式上,市直各單位向鎮村贈送了價值7萬余元的科技書籍、農資。
今年“百千萬”活動開展以來,由市農業局、市委黨史研究室、市種業集團組建的市調研組與臨安區兩級聯動,采取“1+X”走訪模式開展科技下鄉服務。“1”就是一支走訪團隊,“X”就是科技小分隊、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等專業特色隊伍。市調研組和臨安區直機關、鎮干部協同走訪,進村入戶與退休村干部、困難戶、普通農戶面對面交流;深入生產一線,調研特色水產養殖項目;走在田間地頭,與村民聊春耕備耕。
市調研組在走訪過程中,得知湍口村有位養殖戶想擴大石斑魚養殖規模,但苦于苗種采購困難、苗種孵化和提升養殖密度技術欠佳等因素制約,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專家們*時間實地了解情況、*開出“良方”,現場幫助解決場地改建方案、養殖技術提升等問題,并搭建長期對接輔導的溝通渠道。
臨安區直部門在走訪調研中了解到農戶缺少技術培訓平臺,區林業局(農業局)立即組建由12名首席農技推廣專家組成的幫扶團,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開展結對服務,采取集中培訓、分戶指導、實地交流等形式指導和幫助農戶應用新品種、新機具、新技術,提升專業技能。
特事特辦暖人心
在今年“百千萬”蹲點調研活動開展初期,遇到了一件讓人揪心的事情。3月4日傍晚,臨安西部地區突刮大風,位于湍口鎮迎豐村的食用菌基地受災嚴重,9000多平方米菇棚吹塌,18萬棒香菇及新制的3萬菌棒遭到嚴重破壞,共計損失200余萬。湍口鎮黨委政府了解到這一情況,特事特辦,開通綠色通道,積極協調湍口信用社幫助農戶申請貸款;區林業局(農業局)立即向市農業局申請“菜籃子”基地救災補助資金,并把基地受災設施重建列入臨安區2018年產業化項目。目前,該食用菌基地已開始重建生產。
截止目前,市、區兩級聯合開展的科技下鄉服務已組織活動30余次,實地走訪和指導企業、基地、大戶110個,舉辦培訓班16期,開展大型主題活動1次。接下來將繼續全面掌握農民春耕備耕情況,備足生產物資,確保生產需求。
為了盡快熟悉了解村里的整體情況,在走訪農戶前,我們組織召開了*民情座談會。在座談會上,我們了解到很多年富力強的村民都選擇出門打工或者做點小生意,而身患疾病的老人只能留守在家中,有的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補貼點家用,有的靠子女的資助,有的只能靠政府每個月幾百元的養老補貼來維持生活。聽了村民的講述,我們感受到雖然農村的生活水平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仍有部分老年人,生活水平較低,需要我們給予重點關注。如何提高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水平仍然是我們當前需要重點關注幫助解決的問題。
家西塢是后葛村相對偏遠的一個自然村。當我們走訪到西塢的小組長家中時,勤勞淳樸的小組長剛從外面干活回來,他熱情地倒茶招待我們,聽聞我們到來的目的,便打開了話匣子:“我們組一共有17戶人家,由于通往山上的道路太差,有些人家已經搬到山下去住了,也希望政府能考慮給我們這里的路修一修。另外,我們這里還有一條古道,山上的風景很好,我們也想能否將這條古道也修繕一下。修好后,可以大力開展民宿旅游,既可以解決部分老百姓的就業問題,也可以增加了村民經濟收入。”他邊說邊帶著我們實地察看了周圍的環境和山貌,確實如他所說的風景非常好,空氣清新,門前不遠處還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從山上直淌而下。這樣的環境加上一排老房子,稍加修繕即可開發成民宿,良好的環境確實有點讓人來了就想要留下。“要想富,先修路。”修路已經成為西塢村民心中*真切的期盼。
在村民王大伯家中,王大伯告訴我們,這里的老百姓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山核桃和毛竹,但是大多數地方都沒有林道,老百姓采摘山核桃和采伐毛竹都需要一點點從高山上背下來,非常花費人力,不僅不方便,而且成本也高。因此開辟林道已經是老百姓提及次數較多的建議。對于他們的訴愿,我們一字不漏地記錄了下來。回去之后,我們及時將信息反饋給昌化鎮政府,并且做好溝通對接,真心希望能替老百姓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