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以來,桂林市把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為實現農民增收提供新渠道。記者從市農業部門獲悉,今年桂林市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扎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工作,將全力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用產業支撐推動鄉村振興。
200多個示范區
覆蓋各特色產業
目前,全市已認定示范區(園)204個,區級20個,市級39個,縣級43個,鄉級示范園102個,覆蓋了各縣區鄉鎮、各特色產業;圍繞糧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茶葉、肉牛肉羊、生豬七大種養業,以及富硒農業、有機循環農業、休閑農業三個新興產業建設示范區,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建成了桂陽公路百里金桔、湘江資江流域百里葡萄長廊、全州“三水一灣”循環農業和陽朔、恭城休閑觀光農業以及城郊“菜籃子”等6條萬元增收示范帶;同時,促進柑桔、月柿、葡萄等桂林市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改造提升特色優勢產業基地,示范推廣標準化種養技術和產業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和產出效益。
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桂林市以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集中力量,集成政策,集聚資金,大力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出臺了《桂林市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積極引導工商資本、金融資本參與示范區建設,推動形成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縣區出臺了相應的工作方案及政策文件近20個,在示范區項目建設用地用水用電、品牌創建、主體培育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力度空前。
目前,全市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引進新品種667個、新技術409項,購置農產品加工設備243314臺(套),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數量724個,示范區基本覆蓋了各特色產業、各縣區鄉鎮,全面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通過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集中打造,農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呈現出原有產業轉型提升型、全新產業調整型、農業多功能發展型等多種形態;農民增收致富成效喜人,示范區內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園區所在地的26%。
荔浦桔子紅了砂糖桔產業示范區,以5000畝核心區,拓展面積10000畝、輻射面積60000畝,帶動全縣砂糖桔種植30萬畝,并輻射帶動周邊市縣大力發展砂糖桔產業達300萬畝,涌現出一大批10萬元、50萬元、100萬元戶。
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的建設還帶動貧困村貧困戶參與示范區的生產經營,打造貧困村貧困戶對路的扶貧產業,加快貧困村貧困戶的脫貧步伐。
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說,貧困縣通過創建示范區,大力發展適宜當地推廣的主導產業,貧困村借力示范區輻射作用大力推進產業發展致富,貧困戶通過與龍頭企業、合作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以灌陽縣油茶核心示范區為例,已種植油茶示范基地2100畝,預計該油茶基地到盛產期,每畝年產茶果800千克,年產值9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它還帶動黃關鎮、西山瑤族鄉、新街鎮等鄉鎮1萬多戶農民種植油茶7萬畝,其中貧困行政村16個,貧困戶2900戶。
灌陽縣千家洞雪梨黑李產業(核心)示范區內640戶貧困戶已預脫貧584戶,占貧困戶的91.3%。臨桂區相思湖柑橘產業(核心)示范區探索“貧困戶+示范區”*脫貧模式,動員貧困戶將土地等資源流轉給示范區,積極吸收貧困戶小額信貸入股、參與示范區生產,貧困戶收租金、享股金、掙薪金,實現多渠道增收。
加速推進桂林農業現代化
多年來,通過農業部門的規劃引導,有力推動了優勢產業、優勢品種向優勢地區聚集,逐步形成了每個縣都有1-2個主導產業和“一鄉一品”或“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
在《桂林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到,“十三五”期間,建成一批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鼓勵實行四級聯創,實現每個縣區至少成功創建1個自治區級(核心)示范區、1個市級示范區、2個自治區縣級示范區,每個鄉鎮1個自治區鄉(鎮)級示范區。
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接下來的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發展中,要制定市、縣兩級2018-2020年示范區建設總體規劃,形成涵蓋農業各產業、各縣區、各鄉鎮、各村屯和貧困地區的點、線、面布局;繼續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對示范區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進行獎補扶持。
按照“政府引導、龍頭牽動、群眾為主”的原則,突出產業布局,強化產業帶動和農旅結合,深入實施現代特色農業品牌“10+3”提升行動,加快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創建,推動桂林市農業現代化進程。“有‘四個重點’的工作需要我們下大力氣。”相關負責人說,一是“增點”,到2020年,建成自治區核心示范區30個、縣級示范區60個、鄉級示范園320個,每個行政村有一個以上示范點。對于尚未建示范區(園)的鄉鎮,將扶持從柑桔、月柿、羅漢果、葡萄、生豬、肉牛肉羊等優勢產業中創建示范園,實現鄉鎮全覆蓋。二是“擴面”,重點依托資源、龍勝等縣的高山反季節蔬菜產業以及全州、灌陽、興安等縣的稻漁共生產業打造示范區,擴大示范區品種、產業、行業覆蓋面。三是“提質”,著力補齊農產品加工的短板,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鏈條。重點是解決農產品產地預冷、烘干、儲藏等粗加工相對滯后,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營銷模式單一等問題。四是“升級”,重點推動恭城縣甜蜜柿業月柿產業(核心)示范區提升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把桂林市漓江東岸生態區打造為*田園綜合體,提升示范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增強示范區發展動力活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