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市內黃縣地處豫北黃河故道,是多種果樹的天然適生區。近年,內黃縣林果業快速發展,產自這里的蘋果、桃、梨、杏、李子、葡萄等暢銷全國各地,有的還漂洋過海,進入國外市場。林果業已成為該縣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渠道。
林果業成了“搖錢樹”
5月17日上午,在內黃縣中召鄉時砦村溫棚杏生產基地,果農一邊修剪杏枝,一邊談論著今年的收成。從果農時銀蘭爽朗的笑聲中可以聽出他的喜悅:“一畝大棚杏能收入24000多元,俺有3個大棚,能收入十幾萬元。”
前段時間,時砦村溫棚杏生產基地異常繁忙,不少果農忙不過來,就花錢雇人摘杏。中召鄉時砦村干部李改付告訴記者,該村溫棚杏生產基地有200多畝,有很多人來溫棚杏生產基地打工,其中不少是附近村莊的貧困戶。
中召鄉時砦村溫棚杏生產基地是內黃縣大力發展溫棚果樹的一個縮影。目前,全縣溫棚果樹面積達5050畝,年產量840萬公斤,產值7500萬元,內黃縣成為豫北*的溫棚果樹生產基地。
溫棚果樹只是其中一部分。如今,內黃縣果樹面積有46萬畝,產量24.9萬噸,產值5.2億元。其中,農棗間作30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2.4億元,主要分布在后河鎮、中召鄉、梁莊鎮、六村鄉等鄉鎮;種植各種果樹16萬畝,產量12.9萬噸,產值2.8億元。由于內黃縣果樹品種多、種植面積大,先后被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紅棗之鄉”“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等,豆公鎮、中召鄉、梁莊鎮、田氏鎮、亳城鎮等5個鄉鎮先后被評為我市“林果特色鄉鎮”。
就業加入股 脫貧有渠道
5月16日下午,在內黃縣桑間濮上冬棗園產業扶貧基地,后河鎮西乜固村的貧困戶王西竹正在大棚內忙碌著。大棚內,一行行冬棗樹長勢喜人,在這些冬棗樹之間,大棚西瓜已經成熟。
王西竹家因為老伴兒王中學的病陷入困境。7年前,王中學在醫院查出雙腿靜脈曲張,3年前病情加重,失去了勞動能力。說起來產業扶貧基地打工,王西竹的話里充滿感激:“俺70歲了,去外邊給人家打工,人家不要。來這里打工,一個月能有1500元的收入。”
和王西竹一樣,在桑間濮上冬棗園產業扶貧基地打工的貧困戶還有6人。“我們優先安排貧困戶就業,每年可安排用工10個月,月工資大約1500元。除了在基地務工,我們還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進行帶貧,實現了貧困戶脫貧和企業發展‘雙贏’的局面。”桑間濮上冬棗園產業扶貧基地負責人王記峰說。
無獨有偶。5月16日下午,在內黃縣庭源種植合作社產業扶貧基地,后河鎮小徐村貧困戶蘇運剛正在蘋果樹下鋤草。蘇運剛4年前查出患有肺病,不能干重活,無法外出打工。“因為俺是貧困戶,黨和政府安排俺來這里打工,離家近,一個月能收入1500多元。”蘇運剛感激地說。該基地通過“公司+農戶(貧困戶)”的管理模式,采取貧困戶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和吸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等形式,有效解決貧困戶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和就業難的問題。后河鎮小徐村黨支部書記蘇瑞杰介紹,2016年,該基地吸收6戶貧困戶的土地流轉入股,安排貧困人口30人就業;2017年吸收100戶貧困戶入股,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簽訂了入股帶貧協議,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
目前,內黃縣共建設林業產業扶貧基地17個,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帶動作用,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科技推動 服務助力
5月14日10時許,內黃縣馬上鄉店集村貧困戶孫社嬌正在內黃縣林海生態莊園為桃樹疏果。內黃縣先后引進果樹新品種100多個,選育出的興農紅桃2號通過了河南省林木審定委員會審定。從2015年開始,內黃縣收集內黃大棗、九月青、老婆棗等26個品種進行品種選育,目前26個品種均已掛果,下一步將對其中優異的品種進行檢測,篩選出優良品種進行推廣。內黃縣在豆公鎮實施無公害蘋果樹、桃樹標準化管理,在東莊鎮實施無公害梨樹標準化管理,通過標準化管理提升水果品質,提高經濟效益。
內黃縣在貧困村和貧困戶中認真宣傳國家、省、市、縣出臺的關于林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對適宜發展林果業的貧困村和貧困戶提供技術幫扶,鼓勵其發展經濟林,同時在經濟林發展基礎較好的村增加林果業種植面積,提高林果品質,增加林果業效益。2017年以來,內黃縣共在9個鄉鎮的25個村舉辦林業技術培訓講座60余期,培訓人員5000余人,為經濟林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并加快科技推廣,不斷提高果農的管理水平,大力發展設施栽培,提高林果業經濟效益,拓展果樹產業發展空間,加快全縣貧困人口的脫貧步伐。”內黃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