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前后,正是貴州省從江縣東朗鎮和停洞鎮農民種植朝天椒的農忙季節,山嶺坡頭到處是人們挑肥整地、栽種椒苗的場景。
“今年我們全鄉計劃種植朝天椒6000畝,目前正陸續開始移栽到大田種植。”日前,在東朗鎮關雄村朝天椒種植基地里,該鎮黨委書記楊彥華告訴筆者,由于得天獨厚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東朗鎮生產的朝天椒色鮮味美,風味獨特,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消費者喜愛。
據介紹,朝天椒是從江縣東朗鎮和停洞鎮種植了上千年的地方傳統品種,因果實朝天故名朝天椒,是辣椒變種,屬茄科辣椒屬多年生半木質性植物,常作一年生栽培。其株高30厘米至60厘米,分枝多、莖直立,單葉互生。花朵呈白色,開花期5月初至7月底,果實細小朝天簇生于枝端,一般長為5至8厘米,農歷8月下旬至9月中旬為成熟采收期,自然晾曬干后可儲藏一年時間。經相關部門測定,這里生產的朝天椒每100克鮮果含76.87毫克維生素C、還原糖1.64克、干物質13.8克等,還富含多種利于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元素。
近年來,當地政府看到朝天椒的市場前景,積極鼓勵扶持農民發展種植,明確把朝天椒作為當地一個促農增收的特色品種。去年產地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干品產量超過1000噸,雖然價格一度上揚到每公斤120元,但是仍然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既然朝天辣受到消費者如此寵愛,市場前景這樣看好,為何不擴大種植規模呢?從江縣農業局副局長王長華介紹說,這里的朝天椒生長在海拔600至700米之間,產品之所以與眾不同,主要是得益于當地富含多種礦物質的土壤和利于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如果在其他地方種植,品質就會改變,味道營養也就和普通的辣椒沒有區別。“在我們從江縣,只有東朗鎮、停洞鎮部分村寨能夠產出這樣品質的朝天椒。”
“由于耕地面積有限,我們的朝天椒種植規模一直只能保持在8000畝左右,所以發展朝天椒產業,只能做精。”停洞鎮黨委書記韋江平說,每到采摘季節外地客商紛至沓來,市場供不應求,常常出現“一椒難求”的局面。
為了將“人無我有”的優質品種做成富民產業,近年來從江縣按照“做精產業”的發展思路,在技術、資金、銷售等環節加大扶持的同時,引導椒農成立合作社,實行抱團發展。先后在歸奶村、苗朋村、關雄村等朝天椒產地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帶動、示范引導,實現了“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發展模式,建立了種植、管理、收購、運輸、銷售一體化的服務格局。
“去年,通過對這些合作社的運作和服務,我們朝天椒種植戶戶均收入達到1.3萬多元。今年東朗、停洞兩鎮預計種植朝天椒面積1.4萬畝。”王長華說,現在朝天椒種植已經成為產地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我們正在考慮在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
“今年我家入股合作社種了5畝朝天椒,看這秧苗的長勢和商家訂購的價格,到秋后有個4萬多元的收入不成問題。”停洞鎮苗棚村椒農余老榮看著自家剛種下的朝天辣秧苗自信地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