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蠶鄉人富在產業鏈
蠶鄉人富在產業鏈
農業網   時間:2018/5/28 10:26:00  來源:科技日報  閱讀數:430

  河南省南召縣是全國重要的一化柞蠶基地,其產量占河南省60%,向有“召半省”之稱。“小滿”天,留山鎮石嶺灣村貧困戶尚興山在山坡上收獲柞蠶繭,銷售給南召縣裕達蠶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春季他放養5斤蠶籽,預計能收入18000元。

  尚興山患有高血壓,前年又出現腦梗塞,無法外出務工,妻子聽力殘疾,耳朵失聰,三個子女分別在讀大學、高中和小學,家里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因病、因殘、因學致貧,日子過得緊。南召縣實行產業扶貧,滋潤著他干涸的心田。縣裕達蠶業農民合作社動員他入社成為會員,免費提供優質蠶籽,提供技術指導,提供伐坡機械,提供驅鳥液、滅蟲藥,簽訂*保護價收購蠶繭,讓他養蠶積極性高漲,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和曙光。

  與尚興山家境基本相同,還有城郊鄉東莊村洪其順。洪的愛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糖尿病綜合征引發雙目失明,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今年在裕達蠶業合作社動員下,在300畝柞坡放養8斤蠶籽,凈收入3.5萬元。

  南召縣柞樹滿山,擁有宜蠶柞坡150萬畝,常年柞蠶放養量5000公斤,年產柞蠶繭150萬公斤。“我們把柞蠶放養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采取政策傾斜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示范基地促動,養殖大戶拉動等措施,建成連片放養柞蠶生產基地30萬畝,全縣從事柞蠶養殖的行政村有262個,重點蠶業示范村10個,放養農戶1680戶,蠶農戶均年收入30000元。在柞蠶制種、野外放養、務工就業等環節累計帶動貧困農戶2240戶。”南召縣蠶業局長程興華說。

  南召柞蠶是放養在山坡、丘陵的柞樹上,春蠶吃柞葉,喝露水,結繭在柞樹上。群眾中流傳著“種地吃飯,養蠶花錢”的農諺,養殖柞蠶成為山區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今年南召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55戶養蠶,放養蠶籽610斤,預計產繭18萬斤,經濟效益450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0元,占其家庭收入約六成以上。留山鎮石嶺灣村“老蠶倌”王永山給記者算一筆賬:“金色的蠶寶寶可是俺家脫貧致富的寶貝啊。柞蠶放養清明節上山,端午節下山,放養時間不足兩月。一斤蠶種成本500元,平常年景收獲400斤蠶繭,蠶繭*賣到1斤30元,養一斤蠶種刨除成本凈落1萬元!”

  柞蠶生產投入小,見效快,效益高,成為山區農民致富*的短平快項目,不占用耕地、不使用農藥,屬典型的綠色環保產業。為擴大產業規模,2017年南召縣委、縣政府專門拿出資金對柞蠶原種、蠶種繁育以及伐坡技術進行補貼,開展普惠式的產業發展保險,蠶農每斤蠶種遇到天災顆粒無收,*賠付額達到3000元。由此,南召縣誕生了全國*例柞蠶保單。重點貧困村小店鄉柏林村自古以來有養蠶傳統習慣,被確定為縣養蠶專業村和河南天蠶生物科技公司生產基地后,村里成立了柏林村蠶業合作社,大規模流轉蠶坡,集中連片放養。

  南召縣委書記劉永國在調研中發現,產業扶貧之難在于產業與農戶之間的“斷鏈”,無門路、無資金、無技術、無膽量,自我發展能力弱,是擺在貧困戶面前的共同障礙。為此,縣里創新實施“6+N”產業扶貧模式,6即圍繞食用菌、苗木花卉、中藥材、柞蠶、艾草、酵素等6大優勢產業,一個產業投入財政資金500萬元,設立產業發展基金。“N”即圍繞光伏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等眾多新興產業,多點開花,全面發力。2018年南召縣計劃建設20個村級光伏電站和100兆瓦集中式光伏電站,經測算所有村級光伏電站建成并網后可覆蓋11000余貧困戶。

  依托“6+N”產業扶貧模式,南召縣實施“個十百千萬”工程:支持培育一個龍頭企業,發展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藥材加工、旅游、繭絲毯、礦產建材等十大特色產業,培育100個左右的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1000個特色農戶,帶動10000戶左右的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xx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