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想不到,張掖在戈壁荒灘“種植”的有機蔬菜,不但走俏國內沿海城市,還遠銷東南亞、中亞等國家。具有特色優勢的戈壁有機蔬菜,不僅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也成為甘肅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的新亮點,對推動甘肅更多優質特色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1、戈壁灘上蔬菜遠銷國外
5月27日晨,張掖市甘州區明永鎮萬畝戈壁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田間機耕路縱橫交織,一座座日光溫室整齊排列,在朝陽的照射下顯得寧靜、壯觀。勤勞的農民臉上掛滿笑容,正在溫室忙進忙出。溫室內的彩椒、西紅柿等蔬菜在基質槽里茁壯生長,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去年種植的黃瓜、葫蘆等經濟效益明顯。采摘時剛好趕上春節,一座占地3畝的大棚可收入12萬元左右。”張掖市綠涵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娟手里捧著一棵娃娃菜,一臉自豪地說,“這些蔬菜不打農藥,品質好,在國內外市場都很受歡迎。現在主要銷往廣東、江蘇等地,到六七月份,大部分蔬菜會通過霍爾果斯口岸向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出口。”
2、結構轉型 蔬菜成小鎮大產業
甘州區林業局局長甘林斌介紹,近年來,甘州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充分利用戈壁資源優勢和有機基質栽培技術,把日光溫室建在戈壁灘上,大力發展現代有機農業,像這種戈壁農業就取得良好收效。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
戈壁蔬菜不是直接在戈壁砂石上種菜,而是以基質代替土壤,基質中有農家肥、秸稈、草木灰、珍珠鹽和糠醛渣等豐富的營養原料,其*的優勢在于解決了在鹽堿地、戈壁灘、荒漠地等非耕地上進行生產缺土的問題。配套地膜下滴灌及微噴灌實現水肥一體化,用水量一畝地可節水30立方米,全鎮6萬畝土地目前已改造3萬畝,能節水1000萬立方米。
“技術問題解決了,市場銷路不愁了。在家門口種地,村邊上打工,人均年收入不低于5萬元,當地農民的腰包就這樣漸漸鼓起來了。”不少張掖人以前羨慕產業工人,現在羨慕“產業農民”。
只有4500人口的明永鎮,如今蔬菜成了增收致富的主產業,已有三家龍頭企業在示范園區發展戈壁農業產業,蔬菜直供香港市場,遠銷中亞、東南亞國家等三個主要銷售通道。
3、轉變思路 戈壁灘也有綠經濟
在發展之初,甘州區也探索了幾種模式,如政府投入引導資金、企業投資建設、村集體土地、老百姓耕地流轉入股等形式,溫室由企業自營或老百姓承包經營,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和“訂單保值、市價收購、冷藏運輸、定點銷售”相結合的市場經營模式。
明永鎮人居環境原來并不好,常年風沙做伴,自然條件惡劣,長期以來,民眾生活水平低、增收致富渠道少,但明永鎮黨委書記王瑞卻認為:“甘州區明永鎮屬于大陸溫帶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有充裕的可供開發利用的戈壁荒灘,而且戈壁灘上沒有任何污染,對于發展戈壁農業具有較好的自然條件。”
可見,只要轉變思路,在荒漠戈壁上同樣能做出綠文章。近年來,張掖市甘州區將劣勢變優勢,整合現有資源,運用高效技術,培育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經濟,挖掘沙化地和戈壁荒灘地的資源潛力,以沙為基礎,以綠做文章,將劣勢變優勢,在農業產業方面走出了一片新天地。除了蔬菜產業外,張掖的小雜糧、制種玉米、食用菌等地方特色產業也成亮點,成為絲綢之路綠色循環經濟產業帶的一大特色品牌。
甘林斌介紹,為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甘州區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建設30萬畝高標準農田,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2.35萬畝,與此相對應的農民收入也越來越實惠。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