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我們如何理解小農戶的“小”?(圖)
我們如何理解小農戶的“小”?(圖)
農業網   時間:2018/5/30 9:08: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398

農戶

  曾幾何時,小就是美(Smallisbeautiful)——一位國外學者的名言,成為國內一些學者的口頭禪。就農業來說,有些時候,從某些角度看,小,確實是美的。但是,更多的時候,小不是美(beau-tiful),而是痛(painful)。當涉及到“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時,就是如此。

  盡管“大市場”的含義,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不過,“小生產”的含義,卻是比較清楚的,不太會發生歧義。小生產,就是小農戶生產,就是經營規模很小的農業生產方式。我國農戶平均占有耕地為8.8畝。其中,浙江、福建、廣東和北京四省市,農戶平均占地規模*小,只有3.2畝-2.4畝。

  在農業生產方面,小,就是痛。

  首先,小生產之痛,是農民之痛。因為,規模小,意味著收入水平低。以水稻為例。我國稻谷生產的前三名是湖南、黑龍江和江西。這三個省農戶的平均占有耕地面積,分別是:湖南4.6畝,黑龍江53.7畝,江西5.5畝,黑龍江農民的土地規模遠遠高于其他兩個省。即便考慮到湖南和江西可以種植兩季水稻,種植面積加倍,這兩個省每個農戶平均種植水稻的面積,也不過為9.2畝和11.0畝。假定三個省單產、價格和成本均一樣(實際上,黑龍江的稻谷單產和價格水平,均比其他兩省高出10%以上),那么,從事水稻生產的農民收入水平,湖南僅僅是黑龍江的17%,江西是黑龍江的20%。假定農民種植水稻每畝可以獲得1000元凈收入,則黑龍江每戶農民收入為5.37萬元,湖南為0.92萬元,江西為1.1萬元。顯然,小,就是痛。

  對于農民來說,小生產還有很多不利之處。例如,不利于機械化,不利于技術進步成果的推廣采納,在購買生產資料和出售農產品時,難以討價還價,難以獲得價格優惠,等等。

  小生產之痛,也是國家之痛。這些年,國家通過各種強農惠農政策,提供的財政補貼數額已經不少了。按照每畝土地的補貼標準看,已經不亞于歐美國家了。但是,平均到每個農戶,還是太少,遠遠無法與歐美國家比。因為,這些國家農民的平均占地規模,比我國大得多。其中,歐盟27個成員國平均為210畝,歐盟原有12個成員國平均為350畝,巴西為1000畝,美國為2500畝,加拿大為4700畝。與我國比較,分別是我國平均規模的24倍到530倍。規模太小,勞動生產率就低,成本就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就差。面對如此巨大的規模差異,在自由貿易的大趨勢下,我國如何保護好小農戶,是件大難事。

  小生產之痛,更是消費者之痛。這突出地表現在價格、安全和質量上。

  在價格方面,由于規模太小,難以機械化,因此,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農產品的成本必然不斷增加。這使得我國農產品的價格水平,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對于消費者來說,這顯然是不利的。同時,小生產也容易導致“共振”效應,即,當市場價格發生變動時,數量龐大的小生產者,都按照同一方向調整生產,結果,往往導致調整的幅度過大,進而造成更大的市場波動。這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不利的。

  在食品安全方面,小生產對于消費者的不利影響,更為突出。主要是,由于生產者數量巨大,規模狹小,可追溯體系的建立,就很困難。尤其是在蔬菜、水果和水產品生產方面。分散的小農戶生產,無法進行各自獨立的收儲和運輸,也難以在各個營銷環節中,包括儲運、加工和銷售等,進行全程的標識跟蹤。

  在質量方面,小生產更是難以與大市場很好對接。大市場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和均一性要求,無法直接從小生產者那里獲得滿足。面對汪洋大海一樣的小生產者,大型的加工商,難以直接建立有效的訂單關系,因為操作的成本太高。如果沒有一定的組織模式創新,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幾乎是不可能的。

  對于農民來說,克服小生產之痛,有兩條主要出路。

  一是內涵發展之路,用先進技術和設施,從事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例如,在高水平的設施農業中,每畝地的產值,每年可以達到幾萬元,十幾萬元,乃至幾十萬元。土地規模小,但可以把產值做得很大。對于生產者來說,這其實是改變所面對的市場,從一個大市場,轉到另一個不那么大的市場。

  二是外延發展之路,這就是通過各種不同的生產組織方式,實現區域生產的規?;ㄟ^區域規?;?,化解小生產之痛,主要是解決好與大市場的對接。這就是組織創新。其中*主要的形式,就是新型合作組織。

  而對于代表大市場的中間商來說,只有后邊這一條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j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