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農業的現代化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和創新。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目光投向農業,用科技創新改變農業生產。2017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科技創新廣泛應用到了農業各個領域,實現了富民增收的效果。
機械創新:無人機進田 農民當起“甩手掌柜”
河南省西華縣瞄準無人機這一新興產業,投資5億多元,建成100多畝的無人機產業園區,吸引無錫、廣州、深圳等多家無人機企業進駐。該縣大力推進“無人機+農業植保”發展,把全縣400多名農民培訓成無人機飛防能手,定向培養貧困戶飛防手200名,簽訂植保施藥用工合同,長期聘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一個農民利用無人機,不僅輕松搞定自家的地,還接了不少附近村民的訂單,一年掙了十多萬元。目前,西華縣植保作業區域覆蓋新疆、甘肅、黑龍江等22個省、市、自治區,植保作業面積達630萬畝,實現植保收入5000多萬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是基礎和前提。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廣泛發展,農機化已然成了農業*重要的一部分。植保無人機取代人工,不僅工作效率高,還可以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對于一些高危險或人類活動難以到達的地方無人機都可以解決,真正實現了農業生產上的節本增收。
技術創新:開展技術攻關 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為促進木耳產業發展,從2009年開始每年拿出50萬元對推廣先進技術的農戶實行獎勵,戶均獎勵1萬元。此外,牡丹江市還開通黑木耳電視科技頻道,建成食用菌研究所4個,與全國20多家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相繼研發出棚式掛袋、小孔單片、白木耳等新技術新產品,讓一朵朵黑木耳形成規模產業,鼓了百姓腰包。僅去年上半年,黑木耳生產規模達187.5萬噸,產值90億元,拉動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600元。
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引擎。在農業中運用新技術,利于拓展農民增產增收的空間,利于激發農民從事農作物生產的積極性,讓農業生產之路越走越寬。牡丹江市用新技術改進黑木耳種法,及時對黑木耳更新換代,讓牡丹江成為了國內黑木耳技術研發的“硅谷”。
智慧農業:搭上大數據快車 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
近年來,山東省鄒平縣充分利用農業科技、大數據應用以及物聯網信息技術等發展“智慧農業”,開發了“智慧農業農田監測系統”、“農業大數據信息化平臺”、“設施農業氣象信息”等監控農業生產的終端系統,在農田規模化生產信息數據的收集、農機全程一體化服務的自動化生產等方面推廣應用。目前,鄒平縣安裝的智慧農田監測系統覆蓋6個鎮街的20多萬畝農田,30多個農場實現了物聯網農業生產,大型節水噴灌、植保機器人等農機自動化技術生產覆蓋基本農田30多萬畝。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智慧農業正悄然改變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它讓農業生產從人工勞作走向智能,在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時,有效保護了農業生產環境,提高了農產品質量。鄒平縣智慧農業的推廣實施,使得農田規模化、集約化進一步增強,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一人可以掌管上千畝土地,物聯網的應用以及農田肥水的科學管理有效保護了農業生產環境,使農業生產逐步走向綠色化。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可見,大幅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是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必然途徑,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只有加強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業節本增收,爭取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