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的北京,如何在耕地高效利用情況下,保護耕地質量?記者從市農業局土肥站獲悉,本市圍繞綠色生態、循環低碳、治養結合等綜合治理技術,已形成了耕地質量保護的“北京模式”。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全市耕地數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000萬畝急劇減少到現在的150萬畝。為保障生態安全、應急供應,北京都市現代農業對耕地的利用達到了*,平均復種指數1.6,部分蔬菜大棚甚至達到2,為全國*。
高強度的利用,讓北京*早感受到耕地質量保護的緊迫性。市土肥站站長趙永志介紹說,北京在耕地保護利用方面,有著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跨越邁進時的成功經驗。對耕地質量建設已從單一項目上升為系統工程,從綠色生態、循環低碳、治養結合等多角度進行綜合治理。
專業的技術體系農民雖然說不太清楚,但大伙兒近年來明顯感覺施肥簡單了,不用為選用肥料傷腦筋。到了需要施肥的季節,只需登錄市土肥信息網,三五分鐘就能根據自己耕地情況打印出一張量身定制的用肥“處方”,還可在線與區土肥站訂購專用配方肥,便捷高效。這是市土肥站打造的“智慧土肥”系統,是測土配方施肥的升級版。趙永志介紹說,該站利用GIS布點、GPS定位,設立了170個耕地質量定位監測點,采集土壤樣品5萬個,獲得土壤數據600多萬個,并與北京第二次土壤普查和30多年京郊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所獲得的大量數據整合,建成了北京市土壤數據庫,實現了全市耕地質量的動態監控。
為確保“土肥大數據”真正落地,市土肥站主導搭建了物化技術物流網,農資生產企業、經銷企業由生產經銷商轉變為技術服務站點,形成了一條龍式、站企結合式、連鎖配送式、農資加盟式和科技入戶式等服務模式,破解了賣化肥的無技術、有技術的無實物的化肥流通體制難題,推動了水肥一體化*調控技術應用,全市化肥利用率提高了9個百分點。
測土配方施肥減少化肥用量是“治標”,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則是“治本”。據了解,從2007年開始,市土肥站推動實施了有機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耕地質量提升與田園清潔行動、生態標準園創建等項目,有機肥補貼標準也從開始的每噸250元增加到每噸600元。好項目、好政策調動了農民“養地”的熱情,十多年來,全市共推廣耕地保護技術4276.7萬畝次,化肥用量減少近40%、土壤有機質提高近20%,農作物增產124.6億公斤、農民增收節支達39億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