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天暖得早,春節一過,我們就到苗圃里忙著給植物施肥、澆水。”張山軍是昆明市尋甸縣倘甸鎮計施寬村村民,也是村黨總支書記。2017年,他開始種植多肉植物,從*初的幾畝到現在的60畝。他說:“以前種玉米、洋芋,事多收入少,現在管理苗圃,年還沒過完就要抓緊出來干活。”
長期以來,玉米、洋芋作為倘甸農村的主要作物廣泛種植,但經濟效益不高。如何把旱地玉米、洋芋退下來,把現代農業搞上去,倘甸鎮組織廣大黨員干部走進田間地頭為群眾算收入賬,開展宣傳,消除群眾疑慮,轉變群眾的保守觀念。同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黨建引領+能人帶動+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發展方式,規劃發展生態養殖、無公害果蔬、花卉苗圃、中藥材、烤煙等特色產業,全力助推脫貧攻堅,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開展,倘甸鎮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在倘甸鎮竹園村委會花道人間鄉村旅游基地,每到周末、節假日就熱鬧了起來。“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我們花道人間,農家樂也火爆起來,*接待二三十桌不成問題。”花道人間管理人張忠鑫說。位于倘甸鎮轎子山旅游專線上的花道人間,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通過流轉土地738.31畝,在花海基地種植了連片的月季、玫瑰、海棠、紅碧桃,吸收附近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150余人到農家樂、基地打工,實現“在家務農,在農家樂務工”雙重發展,實現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除了就近務工,農戶家的土雞蛋、農家大米、自制的蜂蜜、山上采的蕨菜都成了城里游客的搶手貨,有的農戶通過銷售土特產,*能賺200多元。竹園村委會也從過去長期藏在山野無人識,到如今和農業種植相融合,鄉村旅游發展漸入佳境。李興翠是*早一批到基地打工的農戶,看著這些年村里的變化,她說:“以前生活條件差,對鄉村旅游也沒有信心。現在的好政策讓我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平房,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門口,我們也能就近務工,日子越過越紅火。”
目前,倘甸鎮全鎮調整產業2萬余畝,完成水果種植3000畝、中藥材種植1000畝、烤煙種植5000畝、花卉苗木種植738.31畝、蔬菜種植3000畝、其他作物種植9000畝。在倘甸鎮竹園、計施寬、罵秧等村委會都成立了合作社,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引導農民積極流轉土地,開展特色農業種植,實現農民增收致富新突破。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