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5月份,正是宣城市夏收季節,記者在市區各大麥田里看到,一臺臺大型收割機在金黃的田野中來回穿行,小麥的收割、脫粒、秸稈粉碎等復雜的程序,5分鐘內便可*性完成。“現在我們的秸稈根本舍不得燒。”宣州區黃渡鄉種糧大戶方五七告訴記者,推行機械化秸稈還田后,大家的田地越種越肥,產量越種越高,質量越種越好,更加省時省力!
在該鄉一處農田,記者看到農機手張玉峰正在駕駛水田秸稈還田機作業。只見小麥收割完畢后,秸稈就地切割成段,留茬控制在5厘米高左右。田內放水漫過秸稈,浸泡一段時間后,機器會深翻土地,將秸稈翻入地下。“耕翻需要連續兩次,讓秸稈不再成團,三四天后田里就可以插秧了。”張玉峰告訴記者,幾年前農戶們對這些技術認可度還不高,但是經過兩三年的實踐后,這樣的秸稈還田方式既增加了土壤養分,還能改善土壤性狀,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土地肥了、收成高了,農戶們自然很擁護。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從拒絕秸稈還田,到愿意秸稈還田,農戶們算的是成本賬、增收賬、生態賬。
“不管怎么算,‘還’都比‘燒’劃來的多。”在方五七眼里,他購買的聯合收割機在收獲小麥的同時,將秸稈切碎,并均勻拋撒在田面。機械所過之處,地上只留下了15厘米以下的麥茬。秸稈切碎還田后易腐爛,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產田可增產15%至20%,高產田可增產5%至10%。更經濟的是,這樣的新潮模式還能節省肥料投入和耕作成本,目前平均每畝能減少各類成本費用在25元左右。
在方五七的帶領下,附近不少農戶每年也租借他的收割機械來進行秸稈還田。農戶朱貴言坦言,其實前幾年燒秸稈,大家的心都是提在嗓子眼,生怕會引起火災。而且每次燒完秸稈后,污染了空氣,眼睛和嗓子也得難受幾天,萬害無一利。
在該鄉嶧山村一處農田中,記者看到兩臺秸稈回收“神器”正在地里作業。“這是秸稈打捆機,這臺機器通過高速運轉能將秸稈擠壓成型,使成捆的秸稈更緊實,抗雨性更強,還能對地里較高的留茬進行二次切割,實現高度利用。”農戶秦竹向記者介紹,秸稈打捆機每小時可作業10畝地左右,一畝可回收秸稈350多公斤。而這些打捆好的秸稈,每天都會有周邊地區的飼草飼料公司、草繩廠、發電廠等公司前來收購。
誠如斯言,以前堆在地里的“廢棄物”,現在真正成了大家不愿燒、企業搶著要的寶貝。目前,宣城市共有各類秸稈綜合利用企業400家左右,年利用量超過1000噸的20多家重點企業均簽訂了秸稈收購利用協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宣城市以機械化秸稈還田為重點,大力推廣秸稈粉碎還田、深翻深耕輪作和少免耕機播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積極發展稻麥聯合收割機加裝秸稈粉碎裝置、秸稈滅茬機、秸稈掩埋深翻犁等秸稈還田機械裝備和大型少免耕直播設備,對秸稈還田機械應補盡補。為加快秸稈“四化”利用,宣城市還分別在寧國、績溪、旌德等市縣肉牛、肉羊養殖重點地區,鼓勵和支持規模養殖場(戶)購置和建設秸稈處理加工設備,推廣秸稈青貯、氨化等技術,廣泛利用秸稈作為飼料。重點推進以秸稈為原料的沼氣工程,重點發展平菇、大球蓋菇等能夠充分消耗農作物秸稈的種植模式,鼓勵有機肥廠收購食用菌廢料,生產有機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