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是以前鄉村留給城里人的印象。實際上,現在不少鄉村已經舊貌換新顏,干凈衛生整潔,與城市相比并不遜色。但總體上而言,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難題待破解。
春節期間,正值廣大鄉村歡慶節日的時候,但在一些鄉村,燃放煙花爆竹留下的垃圾在村里堆起厚厚一層,很多天無人清理,也不愿清理,更無錢清理。一位上點年紀的人介紹說,早年間大多數農家把垃圾集中起來漚成肥料,現在不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有的連土地都“懶得”種了,讓地徹底撂荒,垃圾沒了“去處”,這種現象普遍得很。
在滇東北某小鎮上,由于過節期間沒有保潔人員,街面上垃圾成堆,在大風的吹拂下,塑料袋、樹葉、甘蔗渣、廢紙屑漫天飛舞,走在街上讓人睜不開眼睛,近乎令人窒息。田野上,放眼望去,殘碎地膜隨處可見,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村莊被“非黑即白”的垃圾包圍著。“垃圾圍村”成了煩心事,“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成了新的“鄉愁”!
這個小鎮的另類“風景”是不少村鎮的一個縮影,媒體的報道似乎也發揮不了立竿見影的功效。這不禁讓人感慨:這樣的人居環境,鄉村何時才能振興?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如何寫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望何時才能實現?
因此,鄉村振興路上亟待破解垃圾“擋道”難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而環境衛生問題*突出的就是垃圾處理、面源污染、廁所革命、農藥施用等問題。只有下決心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完善鄉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面落實村莊保潔制度,確保垃圾處理設施、保潔人員、管理制度“三到位”,才能讓良好人居環境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強、美、富”的發展藍圖為鄉村振興指明了發展方向。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需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制度安排,在政策、資金、規劃、措施、法規方面通盤考慮。當然,把鄉村建設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升級版農村,成為生態文明大系統中的堅強屏障,并不是要倡導像城市一樣,在每個村建個大廣場、大公園、大圖書館等等,這不接地氣,也不符合鄉村特色。但農村生活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整治,已到了需要先行“突圍”的時候了。
回到如何突破“垃圾圍村”困局上,浙江等一些地方已進行了成功探索,提供了很多可復制的經驗,成為全國學習的典范。比如整村道路硬化、生活污水截污納管,城鄉保潔一體化,形成清掃、收運、處理的完整鏈條;不少農民還吃上了“生態飯”,生活與城里一樣舒心愜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優美了、農村顏值高了、生活方便了,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或其他產業,就有了先決條件。哪怕搞個民宿或農家樂,外地游客才樂意來,各路人才才愿意來,甚至外出打工的本地人也才愿意返鄉創業。一定程度上暢通了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鄉村振興才有“主力軍”,農村才會煥發出生機活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