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上午10時許,長沙市望城區茶亭鎮大龍村。從超過膝蓋深的水田里,穿著連體防水褲的村民李必龍撈出一筐小龍蝦送上岸。“老板的訂單多!”擦了一把汗,他笑吟吟地說。從早上7時起,他當天從老板姚利華承包的兩口水塘里,一共打撈小龍蝦1噸多。
彎彎的湘江穿望城而過,被打上了“百里水產走廊”的標記。大龍村所在的蘇蓼垸,是昔日有名的“水窩子”,每當汛期來臨,垸內民眾常常擔驚受怕。時下,湘江長沙段又將進入汛期,記者日前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蝦在跳,人在笑。不要小看這一只只在陽光下活蹦亂跳的蝦。長沙人愛吃蝦,去年小龍蝦消費量2.5萬噸,但前些年小龍蝦主要是“吃在長沙,產在外地”。如今,隨著位于長沙蘇蓼垸農業公園核心區的大龍村等地興起小龍蝦養殖熱,小龍蝦產業開始“強勢”占據長沙的田間地頭,本地產本地銷的小龍蝦將越來越多地“蹦”上市民餐桌。
兩年前,大龍村僅有4家小龍蝦養殖企業,如今已經發展到28家專業養殖農業企業和近百名養殖戶。長沙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志軍說,要引導形成小龍蝦養殖集聚區大龍灣,打造“吃蟹去湘陰鶴龍湖,吃蝦去望城大龍灣”的品牌。
小龍蝦如何成了大龍村的致富經,作為長沙夜宵界的扛把子,小龍蝦是怎樣成長的?記者來到大龍村探營。
小龍蝦“跳”出夫妻致富經
“這些蝦子我們還會再次分揀,大的賣得貴,小的便宜點,平均下來十幾元一斤。”望著筐子里一只只活蹦亂跳的小龍蝦,姚利華喜上眉梢,蝦子都是客人預訂好的,即將送到長沙城區的夜宵攤上,成為市民大快朵頤的食材。
“創業初期,沒經驗沒技術,失敗了兩次,現在債也還了,規模也大了,算是走上了順路。”姚利華和丈夫是村里*早一批養龍蝦的人,夫妻倆曾因生意失敗欠下累累債務,看到村里水田多,長沙人又愛吃小龍蝦,為了擺脫債務危機,夫妻倆決心養殖小龍蝦。由于本地沒有現成經驗,夫妻倆跑到湖北學技術進蝦苗。“*年只賺到了經驗,沒有賺到錢!”姚利華用“敗得很慘”來形容自己與小龍蝦*年的親密接觸。*次進蝦苗,由于不新鮮,3天后全部死光了;第二次養蝦,一個月后眼看著蝦子大了即將豐收了,卻又因沒及時殺菌和換水而集體“陣亡”。
“外面人說,蝦子易得養,丟到臭水溝里都長得好,那都是錯誤的!”姚利華說,事實上小龍蝦對水質要求極高,吃食也是專用的蝦蟹飼料和黃豆等有機物。第二次養蝦失敗,就是因為不知道換水,隨著氣溫升高,水質出問題了,一千多斤蝦全都上草了。為了保證水質,她在水里種植了專門的水草凈化水質并幫助蝦子蛻殼,一只蝦要蛻六七次殼,蛻*殼長大20%。“我們還專門打了一口深水井,用來換水,7到10天換*,每次更換三分之一的水量。”
賺到經驗后,2017年,夫妻倆采用稻蝦養殖模式經營了100畝水田,收獲50多萬元利潤,一舉還清債務,有了盈余。2018年兩人再接再厲,又流轉400畝水田,做起了蝦苗生意。聊起“小龍蝦比豪車貴”的說法,姚利華笑哈哈地告訴記者:“周邊的人都在我這里拿蝦苗,2018年三四月份光蝦苗我就賣了30多萬元。爭取明年換一輛豪車!”
姚利華家之所以能大面積流轉田地養蝦,得益于一場破除“田埂”的改革。2015年長沙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選點大龍村,開展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工作。試驗區引導,先后在大龍村、東城社區成立村級土地專業合作社,通過大力招商引資、聯合經營等方式,逐漸形成了白泥湖水產養殖、大龍灣稻蝦共生、靜慎村夫妻紅薯系列三大主導產業,并有上市公司協鑫新能源200MWp分布式漁光互補電力項目落戶大龍村。
108戶貧困戶“笑”入新生活
大龍村內,不時可見一片接一片的水田和池塘。沿著村內3公里長的中直渠前行,兩側水面波光粼粼,大龍村共贏土地合作社理事長吳光祥說:“這些地方全部養殖了小龍蝦,每天早上村里都擠滿了采購小龍蝦的客人,不愁銷路只怕沒貨,生意好得很呢!”
望城位于洞庭湖尾閭,江河湖泊資源豐富。長沙蘇蓼垸農業公園位于八百里洞庭的邊緣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系縱橫交錯。利用這一特點,望城近年來大力發展以小龍蝦為主的特色水產養殖,面積一舉突破2萬畝,其中水網濕地生態環境特征顯著的大龍村養殖面積更是高達4500畝。長沙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管委會已把小龍蝦納入主導產業。
“在家門口干活賺錢,當然好了!”50多歲的李必龍原本是一名貧困戶,如今就在姚利華夫妻成立的望城區廣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上班,一年4萬元薪水,去年已經脫貧,他很是滿意,“每天早上過來撈三四個小時蝦子,給老板打打下手,就差不多了。”
“2018年流轉了500多畝田地,他們不但有500元一畝的流轉金還可以打工賺錢。”忙不贏時,附近的20多名貧困戶都會過來幫工,姚利華會按照每人150元*的工價給他們結算。長沙湘楚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早進入大龍村開展龍蝦養殖的企業之一。負責人凌思杰介紹,“公司2016年8月才成立,村民以土地流轉金入股,當年年底每個入股的村民分紅1000元,2018年我們向愿意一起養蝦的村民墊付蝦苗和飼料,教他們養殖技術,幫助他們銷售。”
村民宋敏就是2018年新加入的養蝦農戶,他流轉了15畝水田,投入了數萬元進行改造和采購蝦苗,“按照每畝4000元收益計算,我2018年就可以收回投入,還略有盈余呢!”
“貧困戶缺乏資金和技術,自己創業的難度大,于是我們將村里108戶貧困戶捆綁到了湘楚匯、漁光、水上陶園、鼎泰和共贏5家農業企業或合作社里,由企業帶著他們脫貧致富。”大龍村村主任蔡國輝向記者展示了大龍村*扶貧企業花名冊,可以看到貧困戶兩年分紅從1000多元到4000多元不等,“貧困戶可以獲得土地的租金保底,也可以按股分紅,農業公司在生產經營期間(合同期限內),每年提取30%利潤分給貧困戶,也可以優先到公司打工,賺取勞務費用,還可選擇自主創業。”
打造本地小龍蝦*
成本低、見效快、銷路旺,一下子讓小龍蝦成為了大龍村炙手可熱的致富明星。
從站著看,到求入伙,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加入到養蝦的隊伍中來。“之前村民不看好這個項目,抱有觀望態度,現在看到別人實實在在賺了錢,很多人加入了。”大龍村村支書李新民說,兩年前,大龍村僅有4家小龍蝦養殖企業,如今已經發展到28家專業養殖農業企業和近百名養殖戶,大家還建立起養蝦微信群,交流經驗、抱團發展。
“以前天天看別個養蝦,2018年搞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大家都不種稻谷了,紛紛養蝦子。”吳光祥證實,2018年有好幾位村民在大龍村共贏土地合作社流轉了20畝以上田地用來養殖小龍蝦。
“我們希望打破傳統養殖方式,讓小龍蝦產業成為望城又一個集休閑娛樂、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特色農業,將小龍蝦產業鏈做長做足。”作為經驗豐富的水產養殖業內人士,湖南風向農業負責人任維認為小龍蝦市場在5年內將保持穩定增長,但目前長沙的小龍蝦養殖還處于初級階段,畝產量有待提高,精深加工方面還需進一步探索。
目前在茶亭鎮大龍村片新建和改造小龍蝦標準養殖基地面積1500畝,發展稻田改小龍蝦標準簡易模式養殖面積3000畝,專業合作社土地規模流轉率達85%,新型經營主體組織不斷壯大,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得到鞏固發展。
“發展小龍蝦產業,是打造好蘇蓼垸農業公園的一大亮點。”楊志軍介紹,試驗區首先做的是引導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引進大企業、名專家,帶動和促進小龍蝦等主導產業的發展;在小龍蝦產量提高后,還會引入品牌企業進行深加工,統一平臺銷售,促進市場良性發展;同時不斷完善園區內基礎設施,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更多的市民到園區來釣蝦、吃蝦、玩蝦。“我們將努力打造以大龍村片區為首的小龍蝦品牌,使之成為長沙市民健康新鮮的美食方向標,讓大家一想到吃小龍蝦就要到大龍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