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開始,上海崇明區港西鎮北雙村部分農戶家宅基邊的自留地有了新用途:在自愿的前提下,村里給農戶免費發橘子樹苗和柿子樹苗,由農戶來種。“果子收益歸農戶,符合標準的果子如果農戶自己賣不動,村、鎮還會想辦法聯系銷售渠道。”北雙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小英說。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不過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農”和“產”是涇渭分明的:“二三產”和農業關系不大,經營規模農業的“大戶”,和普通農戶關系也不大。鄉村產業要怎么發展?如何讓農業更好“接二連三”?鄉村產業的發展,如何更多地惠及普通農戶?北雙村的試點做法,也許是解決這種“疏離”的一種路徑。
誰做“資源聚合者”
今年,青浦區旅游局黨員干部在原西岑鎮開展了一場關于農村產業的調研。原西岑鎮在2004年已并入金澤鎮,展望未來,發展藍圖給人無限遐想,不過現實卻很“骨感”——村干部們反映,青西三鎮工業用地規模很小,很多工作崗位由于工業用地的減量化而消失;去青西郊野公園和淀山湖環湖生態帶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有村民看到了商機,自謀生路購買了木船想經營水上旅游,但未辦理合法運營手續,被多次整治取締;有村民覺得自家老宅地段好,投資開辦民宿,但經營狀況也不佳……
青西農戶面臨的問題,其實是滬郊鄉村面臨的普遍問題。問題背后的癥結關鍵詞,是“規模”。崇明區三星鎮黨委書記龔霞告訴記者,“規模化”是發展農業的一條重要路徑,而*需要規模化的當屬土地資源。目前,三星鎮正在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引進可靠的民營資本對田、水、路、林等進行規模化改造。“土地所有權屬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權屬于農戶,我們要探索嘗試的改革主要是經營權的歸屬。將分散在各農戶手中的經營權集中起來運作,有利于產生規模效應,讓農戶得到更多實惠。”
崇明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港西鎮北雙村“村里發樹苗農戶來種”的嘗試,也是對于“規模化經營”的一種探索:“這其實也算一種‘共享經濟’:原先果林、菜園集中在農業合作社里,通過這種探索,‘共享’到了農戶宅前屋后;另一方面,原本零星的農戶自留地,也集中‘共享’用來種植果樹,形成產業的同時提高了森林覆蓋率,還讓村鎮、合作社、小農戶、市場產生了更緊密的產業聯系,讓小農戶也能更直接享受到農業發展的成果,可謂一舉多得。”
無論是土地流轉還是“共享果園”,農業規模化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一個“資源聚合者”,可以是“鄉賢型”的民營企業家,也可以是民宿、開心農場等主體的經營者。“以開心農場‘東禾九谷’為例,開心農場負責‘輸出’稻米的種植和采收標準,打響品牌的同時也做強了農業。”
避免“打一槍就跑”
鄉村產業,并不僅僅局限于農業。讓農業“接二連三”,形成三產融合發展的態勢,發展休閑農業是重要路徑之一。上海交通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兼職教授陳國權告訴記者,休閑農業可以理解為農業和旅游業的疊加,從全世界范圍看,這是一個前景廣闊的領域,可使許多鄉村成為精致制造、文化創意、電子商務、新型服務等產業匯聚地。
旅游消費是溫飽之后的一種升級性消費,鄉村良好的生態、古樸的風貌、慢節奏的生活成為城里人減壓放松的好去處。相關專家告訴記者,要適應城里人親近田園的趨勢,更多發展莊園式的休閑農業、園林式的景觀農業、參與式的體驗農業,在農業耕作中體現出園林園藝的元素,實現農村由“賣產品”向“賣風景”轉變。據統計,2016年全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接待了21億人次,營業收入達到了5700多億元,從業人員超過800多萬人。
小小的海棠花,讓三星鎮這些年休閑農業發展迅速。幾年前,崇明三星鎮上還遍布低效工廠和重污染小作坊,經濟發展相對落后。2014年,作為上海市11個市級土地整治項目之一的三星鎮項目正式啟動,騰出的土地上開展生態廊道建設,種上了數千畝海棠花,每年春夏時節,鎮上就會出現游人如織的情景。“環境、經濟變好,海棠功不可沒,現在不少人看到我都叫‘海棠書記’。崇明鄉村產業要‘接二連三’,一定是生態導向為先,同時我們還在發展有海棠特色的地域農產品品牌,真正讓老百姓共享生態發展成果。”龔霞說。
發展休閑農業,“可持續”非常關鍵。陳國權告訴記者,以前不少投身休閑農業的經營主體往往不從長遠戰略上考慮,項目是“打一槍就跑”“賺一票就走”式的,不但不能讓農戶共享發展紅利,還讓鄉村風貌形態“大傷元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他表示,“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有利于地方政府和經營主體從更長遠的視角去規劃一地的發展,有利于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