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燈,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形式活潑、表演優美。無論是色彩艷麗的百米長龍還是孝感市云夢縣本地的三節龍,*關鍵的是把龍頭舞活。
農民“上課”:必須“舞龍”
走進孝感市云夢縣下辛店鎮,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養殖水面。沿107省道,原先的低湖田、蒿草地已經改造為養蝦池。偶爾可見養殖工人忙著植草、培養生物菌,進行水質調控。
這里是江漢平原典型的“魚米之鄉”,境內河渠縱橫,湖泊眾多,有水面1.1萬畝,耕地5萬畝 。2017年,農民被市場“上了一課”:秋收季節陰雨連綿,導致已成熟的糯稻大面積倒伏、浸水,收割的糯稻*后僅賣出每市斤1.35元的“跳水價”。安徽籍種植業大戶鐘某在龍洋湖村承包310畝低湖田種植蓮藕,2015年至2017年,三年虧損82萬元。
種植效益不好,農民茫然失措,“舞龍”缺人、乏力——問題在哪里?出路在哪里?
“下辛店鎮距武漢中心城區僅62公里,所產小龍蝦體色、規格、肉質飽滿度不比潛江差,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品牌。”湖北三葉水產公司經理聶喜來發表自己的觀點,“2018年全國水稻面積調減1000多萬畝,守著傳統的種植模式肯定不行。”
聶喜來是“全國農技推廣科技示范戶”,在國內小龍蝦養殖行業小有名氣。5月下旬參加了在湖北宜昌舉辦的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班。他分析,對比2018年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增長20%的數字,下辛店鎮還沒有達到這個增幅。
優化結構:扎牢龍身
農產品供需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導致傳統的種養業難以為繼。近兩年,下辛店鎮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結構,引導種植由單一的糧食向糧、經、飼、菜多元方向發展;爭取市、縣水產部門扶持,水產養殖由傳統的“四大家魚”,向小龍蝦、螃蟹、烏鱧、牛蛙、黃鱔、大口鯰等特色養殖方向發展,成為孝感市特色板塊基地。
為了扎好“龍身”,增強實力,該鎮因地制宜,利用鄰近武漢、孝感等大中城市的區位優勢狠擂農業招商引資,元豐水產、德康水產、湖北三葉水產等龍頭企業相繼落戶,同時培育金蓮湖、龍洋湖、白水湖、賽湖、丘湖等一批水產養殖基地和專業合作社,帶動發展了60多個水產養殖大戶。“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全面推廣,形成集育苗、養殖、加工、貯存、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
統計顯示,2017年全鎮1萬畝養殖水面中,小龍蝦面積為4000畝。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王雄俊介紹,當前鎮內高標準農田建設正在抓緊進行;工程完工后,水系更暢通 ,溝、渠、路、橋、泵站等設施更完備,有6000畝低湖港汊可以開發成為精養蝦池。
打造品牌:舞活龍頭
龍頭舞活了,才能舞出精彩。規模闖市場,技術是保障,品牌出效益,這是下辛店鎮水產養殖行業的共識,也是“舞龍燈”的經驗之談。各自為陣、小打小鬧、收一點是一點的觀念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精品意識。
據媒體消息,前不久“潛江龍蝦”品牌通過一紙協議書實現了9地(不含孝感市)共享。我們也可以設想發揮區位、地理優勢,與周邊的孝南、漢川、應城聯手,創建自己的小龍蝦品牌,抱團參與競爭,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和更優的經濟效益。
通過多年的摸索,小龍蝦養殖技術,包括蝦苗投放、水質改良調節、飼料肥料使用、疾病防控等已經不是問題。通過政府牽線搭橋,各個經營實體加快銜接與協作。他們通過手機和互聯網,實行技術切磋、信息共享、服務上門,乃至小龍蝦養殖水草免費供應,共同維護和壯大這一新興主導產業。以聶喜來為代表的“領頭雁”,從不拒接養殖戶的咨詢電話,從來不說“不知道”、“不很清楚”和“無可奉告”。湖北三葉水產公司自主研發的“華蝦一品”系列生物肥料,憑借品質和信譽俏銷全國各地。
入夏以來,下辛店鎮小龍蝦開始陸續上市。養殖大戶陳本祥透露:“現在還不是旺季,我們隨時關注市場需求和價格走勢,價錢好多賣一些,價格低少賣一些,主動權在于我們。”據不完全統計,全鎮每天有2萬多斤小龍蝦直銷孝感、武漢。
“小龍蝦在下辛店鎮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正在申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占領技術高地,打出行業品牌,爭取在三年時間內,發展小龍蝦精養面積1萬畝,稻蝦共育0.7萬畝,把小龍蝦產業做大做強。”鎮長高天威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