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設區市、45個縣(市、區)奪得“大禹鼎”。6月5日,浙江省對56個2017年度“五水共治”(河長制)工作*市、*縣(市、區)進行了表彰。其中,湖州市、金華市、衢州市,德清縣、浦江縣、天臺縣等三市三縣,連續四年考核*,獲頒“大禹鼎”銀鼎。其余8個設區市和42個縣(市、區)獲頒“大禹鼎”。
如此龐大的獲獎陣容前所未有,這反映了浙江省在全域水環境治理上取得新突破。經過一年剿劣行動,浙江省縣控以上劣Ⅴ類斷面基本消除,省控斷面Ⅲ類以上水質占比達82.4%。治水攻堅有力地提升了水環境質量,改善了城鄉面貌、助推高質量發展。
今年,浙江省已全面啟動“五水共治”碧水行動。各地將通過“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美麗河湖”建設,高水平落實河(湖)長制,鞏固治水成果,釋放治水紅利。
破難點盯盲點
城鄉面貌新
今年夏天,北侖區愛買商業街上的居民們,終于可以把緊閉多年的窗打開了。經過精細化截污納管,商業街上22家餐飲店的油污、雨污實現分離,困擾居民們的管道堵塞、污水溢流、臭味擾民等問題徹底解決。
截污納管是水污染治理的治本之策,也是各地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短板。2017年,各地大力開展雨污分流改造、地下管網修補等工作,新增城鎮污水配套管網3000公里,新擴建城鎮污水處理廠25家。浙江省污水處理量已達到了41.8億立方米,處理率超過了93%,處理能力和處理率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北侖、義烏、西湖和下城等人口稠密的縣(市、區)水質提升,奪得“大禹鼎”,關鍵在于截污納管工程的全面推進,其中一些縣(市、區)已經向“污水零直排”邁進。
溝渠池塘就在百姓家門口,這些小微水體的水質變化,大家都看在眼里。
地處浙北的余杭、德清、海寧等地,溝渠縱橫、魚塘密布。過去,小微水體缺乏管理,垃圾、淤泥堆積,是治水中的盲點。剿劣行動啟動后,各地開展清淤、水體聯通、新增人工濕地等工作,不少小微水體變成了村民房前屋后的“小微風景”,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目前,全省共有1.6萬余個小微水體得到了整治,黑臟臭等感官污染基本消除,小河清清大河凈已是浙江城鄉的常見景致。
“剿滅劣Ⅴ類小微水體,全國無先例,我們根據群眾需求制定驗收標準,確保大家從治水中享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省治水辦(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說,2017年全省治水群眾滿意度又提高了2個百分點,創下新高。
嚴騰退促轉型
發展質量高
水環境污染,表象在水里,源頭在岸上,根子在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的粗放發展模式。以治水為突破口,各地堅決打破拖累轉型升級的“壇壇罐罐”,推動高質量發展。
蕭山區水質改善明顯,今年更是如愿以償奪得“大禹鼎”。其中關鍵一招就是:關停“低小散”企業,騰退落后產能。蕭山衙前鎮面積不過11.8平方公里,卻聚集了650余家小企業,涌入近5萬外來務工人員。一些企業私搭亂建,生活污水直排河道,不僅污染環境,還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蕭山以環境治理倒逼產業轉型。3個月內形成破竹之勢,拆除沿河違建3974處、共164.5萬平方米;全區清除排放口31450個,兩岸16公里河岸線打通,基本消除了蕭紹運河兩岸的污染源。
環境的提升,為蕭山騰出了發展空間,增強了其區域綜合競爭力。蕭山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阿里巴巴、網易、商湯科技等名企已爭相布局;文旅小鎮、電影產業小鎮、未來智造小鎮等一批重點項目正在謀劃之中。
從運河流域到東海之濱,治水剿劣帶來產業轉型的典型案例眾多。桐鄉、諸暨、樂清、臨海……這些曾經以塊狀行業聞名的縣(市、區),經歷了深度整治后,不僅環境得到改善,更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
2017年,全省整治涉水地方特色重點行業企業636家。累計淘汰落后產能企業2690家,整治和淘汰“低小散”“臟亂差”問題企業(作坊)4.8萬余家。
“浙江通過倡導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水環境治理實現了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的轉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呂軍說,以產業集聚、企業集中、資源集約和低耗、減排、高效為特征的綠色生產方式正在浙江形成。
建機制保長效
河湖更美麗
水環境治理如何擺脫“反復治,治反復”的怪圈?實踐證明,河(湖)長制是行之有效的舉措。
近年來,天臺縣河湖生態持續向好,治水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今年被授予“大禹鼎”銀鼎,這離不開當地在河(湖)長制上的探索和完善。
除了縣、鄉、村三級河長外,天臺通過建立人數眾多的“十米河長”隊伍,將河長體系延伸至溝、渠、塘等小微水體。當地黨員、干部按照“房前屋后、就近就便”和有利于管理的原則,帶頭認領十米長的小微水體,確保全縣每條河道、每個水體、每個時段都有人管。
除了河(湖)長、民間志愿者助力治水外,浙江剿劣任務*重的33個斷面,還配備首席技術顧問。來自全省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環保專家學者,一人負責一個斷面,擔當治水“*強大腦”,主動上門,滿足當地治水技術需求。
剿滅劣Ⅴ類水任務*重的臺州,今年能拿到“大禹鼎”,科技專家助力良多。在臺州的金清大閘斷面,專家團隊與河長每月會商對接,會議一開就到深夜。在金清大閘,專家團隊對斷面的污染源作了調查,提供了水環境整治的長效管理方案。包括在流域設置人工濕地、增加水體監測設備、投放生態修復填料等一系列措施,為剿劣治頑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經驗。“基層治水經常會面臨現實的技術難題,蠻干肯定比不上巧干。”臺州市治水辦(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說,“沉下來”的技術專家們是“及時雨”。
生態環境是易碎品,治水并非一勞永逸。接下來,浙江省將在充分總結*市、縣(市、區)經驗基礎上,深入實施碧水行動,持之以恒抓“五水共治”,著力在深化源頭治理、健全長效機制、擴大工作成果上下功夫。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