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看來,土豆不過是人們桌上的一盤小菜。現在,馬鈴薯主食開發的實踐表明,“小土豆”不小,正在成為“大產業”,不僅引領著居民的健康消費,也帶動更多的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以來,一直以蔬菜形象出現的土豆與饅頭、米飯一起躍升為主糧。然而,走向主糧化的路上,“小土豆”依然面臨諸多考驗。真正扛起主糧化的大梁,“小土豆”還需要邁過哪些關口?
理念關:別拿土豆不當干糧
走進位于北京市延慶區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馬鈴薯博物館,櫥窗里的一項項介紹向人們展示著“小土豆”的前世今生。這個原產于南美洲的“救命薯”,正在中國大地上演一場完美的逆襲。
“你看,*初的一株馬鈴薯出自秘魯與玻利維亞交界處的的的喀喀湖畔。”北京延慶國家馬鈴薯產業高科技園區負責人李延明對記者說,馬鈴薯的故事要從一萬年前說起,17世紀初期馬鈴薯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目前世界共有155個國家種植馬鈴薯。
3年前,“馬鈴薯主糧化”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個新名詞——2015年,國家開始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這意味著馬鈴薯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糧,一個嶄新的億萬級市場正在開啟。
農業專家指出,馬鈴薯主糧化,實際上就是把馬鈴薯加工成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像饅頭、面條、米飯一樣的主食。未來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預計2020年3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
“推進馬鈴薯成為我國主食產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馬鈴薯研究專家謝從華指出,受耕地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口糧品種繼續增產的空間變小、難度加大。而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屬于“省水、省肥、省藥、省勁兒”的“四省”作物。因此,推進馬鈴薯主糧化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馬鈴薯主糧化,首先要過理念關。
“以前我們總開玩笑地說‘別拿土豆不當干糧’。隨著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和消費者對主食營養結構改善的需求,國家糧食安全主要矛盾已從數量轉移到質量上,居民消費在升級。馬鈴薯主糧化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讓老百姓吃得更營養健康。”李延明說。
良種關:推廣脫毒種薯與加工專用品種
2017年7月,中國自主研發的馬鈴薯品種“希森6號”以單季畝產9.38噸創造了馬鈴薯高產的世界紀錄。
李延明介紹,“希森6號”是由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聯合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歷經11年,雜交選育出的馬鈴薯新品種。“希森6號”可以出全粉、做薯條,改變了高端土豆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然而,從全國來看,馬鈴薯良種在很多地區依然是一個“稀缺品”。湖北省云夢縣大余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余金海就經常為了購買馬鈴薯的種子發愁。
“我們合作社這兩年都種了3000畝土豆,平均畝產約7000斤,土豆賣得也好,畝平純收入超過1萬元。”余金海介紹,這幾年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馬鈴薯1.5萬畝,小土豆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然而,大余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的種薯,卻是從3500公里外的內蒙古運來的。冬播前,余金海和同事們籌集了600多萬元,前往內蒙古海拉爾等地收購良種,用大貨車公路運輸,每斤成本又多了0.2元至0.3元。“我們多希望能在更近的地方獲得更好的種子啊。”余金海說。
在我國,推進馬鈴薯主糧化開發,必須要過良種關,推廣脫毒種薯與加工專用品種。
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董事長梁希森介紹,種薯問題不僅關系到新品種的推廣,還關系到病蟲害防治問題以及產量問題。農民所用的種薯,相當部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脫毒種薯,這是造成馬鈴薯單產較低的重要原因。
“中國土豆種植面積為8000余萬畝,位列全球*,而單產水平卻在世界排名第93位,人均食用土豆的數量只有西方國家的五分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種子落后、品質太低。”梁希森說,土豆育種門檻高、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需要國家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育種創新,尤其加大適宜主食加工的馬鈴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
市場關:降成本之路亟待探索
業內人士認為,除百姓飲食觀念根深蒂固、良種培育難度較大外,馬鈴薯實現主糧化還面臨著另一個難題——成本過高。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從2015年開始,中央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支持馬鈴薯主食開發,引導和扶持了一批馬鈴薯主食加工重點企業。
但馬鈴薯主食產品卻遇到成本瓶頸。“馬鈴薯全粉價格,每噸在8000元至1.4萬元之間,而小麥粉的價格每噸僅3300元。馬鈴薯主食中,添加的馬鈴薯全粉比例越多,企業成本就越高,虧損的機會就越大。”湖北金銀豐食品公司副總經理楊林,一語說出了眾多企業家的心聲,“每斤馬鈴薯面粉的成本,比普通面粉高出1.1元”。
“對于馬鈴薯主糧化,我們依然存在一些認識的誤區,似乎以為在小麥粉里摻入的土豆全粉越多越好,其實這樣做成本過高、工藝復雜,并不利于土豆全粉推廣。”梁希森說,建議國家調整標準,適當降低土豆全粉的添加比例,既可以降低加工企業成本,也可以讓馬鈴薯主食產品更易于被消費者所接受。
“近年來,我們對馬鈴薯主糧化的科技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要讓馬鈴薯成為主食,還需國家層面加大對生產企業的補貼和扶持力度,通過政策引導穩定馬鈴薯市場價格。”李延明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