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心城區剛落成不久的新居前,爵溪街道牛丈岙村民俞松定伸長脖子向老家方向望去,難以相信再過幾個月自己真的要揮手告別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山村了。
隨著牛丈岙整村搬遷安置小區搖號分房工作的順利完成,與俞松定一起從小山村走向城市化的230余戶牛丈岙人,開啟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新篇章。“青山佳苑”——這個浙江寧波象山縣*的農房“兩改”項目,將成為爵溪現代化生態宜居社區“新典范”。
一
燕山水庫上游,丹城城后村,這是牛丈岙村的地理標識。在藍天、茶園、石屋、溪坑相映的五彩畫布中,“落后”卻成了這個夢幻小山村的灰色畫筆。
從中心城區到牛丈岙村僅有3.3公里的距離。初夏的傍晚,總有一些“城里人”會相約步行到風情獨特的牛丈岙。“牛丈岙堪稱縣城的后花園。”村黨支部書記練敏春說。
為了保護上游的飲用水源,30年來村里沒有新增一塊建房用地,大部分村居保持著八十年代的風貌。四面環山的牛丈岙耕地奇缺,且離村較遠。因村民大量外出,自留地長期閑置荒蕪,村莊日漸蕭條。
“茶”曾是牛丈岙的寶。因為海拔較高,沒有污染,生長周期長,品質也好。但隨著村莊“空心化”日益嚴重,茶園疏于管理,到后來連上山采摘的路都損毀得沒法走了。“雇人來摘茶,賣的茶錢還不抵人工。”
重振山村,就要撕開新的口子。候鳥遷徙,群魚回溯,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尋求一個美麗的落點……在充分論證調研的基礎上,爵溪街道提出盤活閑置土地資源、掛鉤城鄉建設用地政策,對該村實施易地搬遷。2003年,牛丈岙整村搬遷項目啟動。
整村搬遷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選好址建新房,更是民生所系,關系到村民的長遠發展。
圍繞打造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新型社區,爵溪將牛丈岙新村選址確定在趙岙隧道西面、中心城區正東,總建筑面積近9萬平方米,戶型從90到138平方米不等,總投資約2.3億元。
二
整村搬遷是“天大的好事”,但也是“天大的難事”,其中“*難事”當屬建房集資。
“新房還不知幾時建好呢,介早交錢,連門兒都沒有!”“價格定這么高,咋買得起啊。”一些村民抱怨。有的農戶硬是不讓工作組進門調查摸底;有的遇到鎮村干部,能繞著走的就繞著走;見工作人員上門,戶主唯恐避之不及,家里“鐵將軍”把門。
如果說有人“使性子”是對政策一時不理解,那么,真正的困擾則來得實實在在。因受長期建房管控影響,村里“一戶多宅”情況不在少數,產權難認定;村民身份復雜,有農嫁女、入贅戶口等;一些家庭原有的產權糾紛也因這次移村變得更加復雜。
由于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安置小區項目施工斷斷續續,進度緩慢。村干部也打起退堂鼓。五年間,牛丈岙連續換了兩任村支書;干群關系也緊張,開個村班子會議都要跑到外面悄悄進行……遷村工作一度陷入停滯狀態。
為打贏這場事關鄉村振興的硬仗,爵溪街道數度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工作組,強勢推進牛丈岙整村搬遷項目。
“移民安置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不簡單。要做好,就得有不怕走破腳皮、不怕磨破嘴皮、不怕扛破肩皮、不怕餓破肚皮、不怕撕破臉皮的勁頭。”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移村項目負責人鮑明華說,從進村的*天起工作人員就開啟無休模式,與村兩委成員一道,挨家挨戶走訪,宣傳政策,傾聽心聲,解決難題。
攻堅克難,支部是核心。2015年,練敏春任村黨支部副書記(主持工作),村班子開始擰成一股繩。熟稔農村工作的鮑明華給練敏春壯膽:有事,大伙坐在一起好好說,清清爽爽,透明公正,老百姓就會支持你!
練敏春打定主意,大事小事“村民說事”。為了建房集資,一年時間,光村班子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就開了數十次。*會上,幾個代表吵吵嚷嚷,火藥味十足。練敏春氣得差點兒砸手機。但他忍住了,吩咐村文書,把大家意見,一條條記下來,一共十多條,每一條都舉手表決,一人一票,現場公布。幾次會開下來,大家逐漸心平氣和,即使針鋒相對,也“有話好好說”。
終于,村民們“基本滿意”,干部們瘦了一圈。集資款一筆一筆交上來,新村的樓**長高。2017年10月,歷時14年之久的安置小區工程結頂。
走進“青山佳苑”,15棟嶄新的樓房依山傍水,戶戶朝南,充分享受陽光、通風和山水景觀,與城市里的現代化小區幾無二致。“這么大年紀了還能住上新房,戶型和位置都很好,而且孫子上學也方便。”通過搖號分到心儀房子的村民梅明和一臉幸福。三
新村建設開啟了牛丈岙人幸福生活模式,也趟出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據介紹,新村留有3000余平方米的村集體街面房用于出租,集體經濟將實現幾何級遞增。
而在鄉愁縈繞下,牛丈岙老村“復興”正迎來風口。綠水青山間,一幢由老石頭房改造而成的精品民宿——“山隱”悄然面世。民宿的設計、經營者是畢業于中國美院、在室內裝飾設計行業干得風生水起的本村人陳銀兆。
筑夢山村,留住故鄉。在陳銀兆的設計理念中,“山隱”糅合了記憶中所有家鄉美的元素,主打的茶園觀光游是一大亮點。游客們可以在茶園間的觀光棧道上,眺望茶山風景,聆聽采茶歌聲;還可以自采茶葉,讓制茶技師們殺青、揉捻、烘焙,然后泡上一杯香氣馥郁的新茶……
“鄉村永遠是一塊磁鐵,貼近土地,回歸自然,過一種平靜、簡樸的生活,是人們對永恒時光和美好愿景的寄望。”陳銀兆約上同樣在外打拼多年的練金倫、鄭越兩位發小一道,返鄉發展鄉村旅游,用青春、活力為鄉親們破解“致富密碼”。
昔日山村,生氣萬千。在新村建設如火如荼進行之時,一場針對老村交通“腸梗阻”疏通術也在積極籌劃中。目前,牛丈岙至丹城公路修建工程已立項,“青山盤旋纏玉帶”的夢想將成為現實。
牛丈岙的發展值得期待。正如練敏春所描繪的,今后的牛丈岙村將成為“茶園小憩,七彩果園”和“禪意生活,山居雅園”,通過老村復墾、老房回收,引進觀光休閑農業項目,發展民宿經濟,逐步形成老村、新村統一體,打造城市后花園的自然生態福地。 六月是萬物成長的季節,在“山隱”民宿前的一片荒地上,牛丈岙人撒下的花籽已然萌發,一朵朵,一簇簇,搖曳多姿……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